一、边界值设计方法
A、定义:边界值分析法就是对输入或输出的边界值进行测试的一种黑盒测试方法,边界值分析将一定程度的异常测试加入;通常边界值分析法是作为对等价类划分法的补充,这种情况下,其测试用例来自等价类的边界。
B、什么情况下用:属于基本测试设计方法,经验表明,大量的错误是发生在输入或输出范围的边界上,而不是发生在输入输出范围的内部。
C、具体方法:最大数、最小数、比最大数多1、比最小数少1、中间数做为测试数据;
常见的边界值
1、对16-bit 的整数而言 32767 和 -32768 是边界
2、屏幕上光标在最左上、最右下位置
3、报表的第一行和最后一行
4、数组元素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
5、循环的第 0 次、第 1 次和倒数第 2 次、最后一次
6、边界类型:数字、字符、位置、重量、大小、速度、方位、尺寸、空间等,以上类型的边界值应该在:最大/最小、首位/末位、上/下、最快/最慢、最高/最低、最短/最长、 空/满等
外部边界值 |
数据边界值 |
连接大小、超时时间、重量、大小、速度、尺寸等 |
字符边界值 |
名称、描述、字符、位置、方位、空间等 |
|
内部边界值 |
长度边界值 |
针对URL有分析和处理时,需覆盖URL长度最大值测试 |
尝试次数边界值 |
||
基本方 |
边界基本方 |
最小值、最小值-1、中间值、最大值、最大值+1;包括最大/最小、首位/末位、上/下、最快/最慢、最高/最低、最短/最长、空/满等 |
二、容量类设计方法
A、定义:重点关注数据量,容量类设计方法其实应该是边界值的一种:最大值,但还是有一些区别,比如引用、组合等,另外由于产品线容量类出现的问题较多,所有把容量类单独梳理出来,形成一种设计方法;
B、什么情况下用:容量类型需分析,包括内部、外部、组合、合并后容量;
C、具体方法:基本的测试设计方法,数据量情况验证最后一条、中间某一条的业务访问;
容量方式 |
最大容量 |
单个项的最大容量,IP组的最大个数为200个;每个IP组中的IP个数最大为200个 |
单一容量 |
IP组的最大个数为200个;单一IP组中的IP个数最大为200个 |
|
引用容量 |
最大IP组中最大的IP个数为: 最大IP组数200个*每组最大IP个数200个=40000 |
|
组合容量 |
名称、描述、规则、参数、各个选项都满配的情况 |
|
容量类型 |
外部容量 |
可以从页面看到的容量测试:比如规则、配置项等 |
内部容量 |
主要从内部程序和逻辑实现来看:比如哈希、连接数、超时时间、尝试次数等;如:IP组配置满配时,首先进行相交IP合并,最终下发到驱动中的不是真正的满配 |
|
基本方 |
容量基本方 |
要验证最后一条、中间某一条的业务访问; |
二、等价类设计方法
A、定义:把所有可能的输入数据,即程序的输入域划分成若干部分,然后从每一个子集中选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也可以叫做域分析法;输出域分析法在逻辑法中体现。所以分为有效等价类、无效等价类,因为软件不仅要能接收合理的数据,也要能经受意外的考验。
B、什么情况下用:数据等价、输入等价、类型等价,协议等价等等;
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算有效等价,成教算无效等价类;
C、具体方法:划分为互不相交的一组子集,而子集合并是整个集合;子集互不相交:保证无冗余性;
划分依据 |
基于类型划分 |
基于不同类型的划分,如:TCP、UDP、ICMP、ALL;不同的兼容性覆盖、浏览器覆盖 |
基于输入内容 |
输入内容的不同进行划分,如:文字、字母、数字 |
|
有效等价类(支持类) |
例子:用户名范围为1-95字节的英文字母,有效等价类为1-95间的英文大小写字母; |
|
无效等价类(非支持类) |
例子:无效等价类为直接提交、大于95字节的英文字母;处于1-95字节的非英文字母,如:汉字、数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