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ThinkPHP内置了抽象数据库访问层,把不同的数据库操作封装起来,我们只需要使用公共的Db类进行操作,而无需针对不同的数据库写不同的代码和底层实现,Db类会自动调用相应的数据库驱动来处理。目前的数据库包括Mysql、SqlServer、PgSQL、Sqlite、Oracle、Ibase、Mongo,也包括对PDO的支持。
二、连接数据库
1.全局配置
常用的配置方式是在Application/Common/Conf/config.php中添加下面的配置参数:
//数据库配置信息
'DB_TYPE' => 'mysql', // 数据库类型
'DB_HOST' => 'localhost', // 服务器地址
'DB_NAME' => 'thinkphp', // 数据库名
'DB_USER' => 'root', // 用户名
'DB_PWD' => '123456', // 密码
'DB_PORT' => 3306, // 端口
'DB_PREFIX' => 'think_', // 数据库表前缀
'DB_CHARSET'=> 'utf8', // 字符集
测试
$User = M('User');
$User->where('status=1')->order('create_time')->limit(10)->select();
2.模型类定义
如果在某个模型类里面定义了connection属性的话,则实例化该自定义模型的时候会采用定义的数据库连接信息,而不是配置文件中设置的默认连接信息,通常用于某些数据表位于当前数据库连接之外的其它数据库,例如:
//在模型里单独设置数据库连接信息
namespace Home\Model;
use Think\Model;
class UserModel extends Model{
protected $connection = array(
'db_type' => 'mysql',
'db_user' => 'root',
'db_pwd' => '1234',
'db_host' => 'localhost',
'db_port' => '3306',
'db_name' => 'thinkphp',
'db_charset' => 'utf8',
);
}
三、连贯操作
【1】使用也比较简单, 假如我们现在要查询一个User表的满足状态为1的前10条记录,并希望按照用户的创建时间排序 ,代码如下:
$User->where('status=1')->order('create_time')->limit(10)->select();
【2】这里的where、order和limit方法就被称之为连贯操作方法,除了select方法必须放到最后一个外(因为select方法并不是连贯操作方法),连贯操作的方法调用顺序没有先后,例如,下面的代码和上面的等效:
$User->order('create_time')->limit(10)->where('status=1')->select();
【3】如果不习惯使用连贯操作的话,还支持直接使用参数进行查询的方式。例如上面的代码可以改写为:
$User->select(array('order'=>'create_time','where'=>'status=1','limit'=>'10'));
【4】使用数组参数方式的话,索引的名称就是连贯操作的方法名称。其实不仅仅是查询方法可以使用连贯操作,包括所有的CURD方法都可以使用,例如:
$User->where('id=1')->field('id,name,email')->find();
$User->where('status=1 and id=1')->delete();
四、ActiveRecord
创建数据
// 实例化User对象
$User = M("User");
// 然后直接给数据对象赋值
$User->name = 'ThinkPHP';
$User->email = 'ThinkPHP@gmail.com';
// 把数据对象添加到数据库
$User->add();
查询记录
// 实例化User对象
$User = M("User");
// 查找id为8的用户数据
$User->where('id=8')->find();
更新记录
$User->id = 1;
$User->name = 'TOPThink'; // 修改数据对象
$User->save(); // 保存当前数据对象
删除记录
$User->delete(8); // 删除主键为8的数据
$User->delete('5,6'); // 删除主键为5、6的多个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