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贴题
题目来自MOOC
《用Python玩转数据》(南京大学)
第二周编程作业
寻找第n个默尼森数。
代码格式如下:
def prime(num):
…
def monisen(no):
… …
return xxx
print(monisen(int(input()))) #此处不需要自己输入,只要写这样一条语句即可,主要完成monisen()函数(4分)
经典程序设计问题:找第n个默尼森数。P是素数且M也是素数,并且满足等式M=2**P-1,则称M为默尼森数。例如,P=5,M=2**P-1=31,5和31都是素数,因此31是默尼森数。
输入格式:按提示用input()函数输入
输出格式:int类型
输入样例:4
输出样例:127
时间限制:500ms内存限制:32000kb
2.说明
题目还给出了格式,降低了难度。主要思路是通过定义两个函数,其中第一个函数用来判断是不是素数,第二个函数用来判断是不是默尼森数并控制输出第几个默尼森数。
首先是判断是不是素数的函数,这个函数也是初学者必然要进行练手的。思路为从2开始(因为判断能不能被1整除没有意义)到它本身减一,是否没有数可以被整除,如果没有的话就是素数,否则不是。而通过数学知识可以知道上界可以降低到它本身的平方根,因为如果一个数如果可以分解为两个数的因子,那么它的因子的小的那一个一定会小于或等于它的平方根。因为一个数的平方根可以不是整数,所以一般的做法是将平方根取整数部分然后加一作为上界。
判断是不是默尼森数在本次代码中使用了逐个加一的方式,属于笨办法。
3.参考代码
import math #要用到平方根的函数,所以要导入math库
def prime(num): #判断是否为素数的函数,返回真或假代表是素数或不是素数
flag = True #首先预置flag为真
for i in range(2,int(math.sqrt(num))+1): #从2到平方根取整加一的循环
if num%i == 0: #判断是否整除
flag = False #如果整除则将flag改为假
return flag #返回flag为假,结束函数
return flag #如果找不到整除的数,则范围flag为真,结束函数
def monisen(no): #判断是不是默尼森数并控制输出第几个默尼森数
p = 5 #p从5开始,因为判断素数的函数采用了平方根取整加一的上界,不可以对4及以下的数进行判断,否则会报错
if no == 1: #手动分支第一个和第二个默尼森数
return 3
elif no == 2:
return 7
else:
while no>2: #经过手动验证p=2,m=3;p=3,m=7是第一和第二个默尼森数,因此循环次数要减少两次
if prime(p): #判断p是否为素数
m = 2 ** p -1 #根据公式计算m
if prime(m): #判断m是否为素数
no -= 1 #如果m为素数,则说明找到一个默尼森数,no减一
p += 1 #p加一准备进入下一个循环
return m #返回第no个默尼森数
print(monisen(int(input()))) #执行函数
4.后记
写完代码和说明后又去网上查了人家写的代码,大概看了看思路都是大同小异,有的大神采用缓存保存素数来着,过程太复杂了等以后再研究。
学到了一个导入时间库看程序运行时间的,码!
import time
#中间是我的源代码,与上面的参考代码相同
import math
def prime(num):
flag = True
for i in range(2,int(math.sqrt(num))+1):
if num%i == 0:
flag = False
return flag
return flag
def monisen(no):
p = 5
if no == 1:
return 3
elif no == 2:
return 7
else:
while no>2:
if prime(p):
m = 2 ** p -1
if prime(m):
no -= 1
p += 1
return m
#函数定义结束
start = time.clock()
print(monisen(int(input())))
end = time.clock()
print("time: %f s" % (end - start))
当输入为8时,输出结果为
2147483647
time: 0.005812 s
5.疑问
在判断是否是默尼森数是,判断完p后判断下一个p时,采用了加一的方法,不知道是否有相关的数学证明可以减少判断次数,即增加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