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简称GIS,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与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全球定位系(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统称为“3S技术”。在常用的GIS软件(如ArcGIS)中,经常会接触到投影坐标和地理坐标以及垂直坐标,本篇博文对地理坐标和投影坐标进行简单的总结。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出现不当或错误之处请及时与我取得联系,第一时间进行纠正,方便大家彼此学习,共同进步。
二.基本概念
-
地理坐标系:为球面坐标。就是用经纬度来表示地面点位的球面坐标。 参考平面地是椭球面,坐标单位:经纬度;
大地经度:参考椭球面上某点的大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间的两面角。东正西负。
大地纬度 :参考椭球面上某点的法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北正南负。
大地高: 指某点沿法线方向到参考椭球面的距离
-
投影坐标系:为平面坐标。参考平面地是水平面,坐标单位:米、千米等;
地理坐标转换到投影坐标的过程可理解为投影。(投影:将不规则的地球曲面转换为平面,二维到三维)
三.地理坐标系
3.1大地水准面
地球的自然表面有高山也有洼地,是崎岖不平的,我们要使用数学法则来描述他,就必须找到一个相对规则的数学面。
大地水准面是地球表面的第一级逼近。假设当海水处于完全静止时的平衡状态,从海平面延伸到所有大陆下部,而与地球重力方向处处正交的一个连续、闭合的曲面,这就是大地水准面。
3.2 地球椭球体
大地水准面可以近似成一个规则成椭球体,但并不是完全规则,其形状接近一个扁率极小的椭圆绕短轴旋转所形成的规则椭球体,这个椭球体称为地球椭球体。它是地球的第二级逼近。
3.3 大地基准面
确定了一个规则的椭球表面以后,我们会发现还有一个问题,参考椭球体是对地球的抽象,因此其并不能去地球表面完全重合,在设置参考椭球体的时候必然会出现有的地方贴近的好(参考椭球体与地球表面位置接近),有地地方贴近的不好的问题,因此这里还需要一个大地基准面来控制参考椭球和地球的相对位置。 这是地球表面的第三级逼近。有以下两类基准面:
地心基准面:由卫星数据得到,使用地球的质心作为原点,使用最广泛的是 WGS 1984。
区域基准面:特定区域内与地球表面吻合,大地原点是参考椭球与大地水准面相切的点,例如Beijing54、Xian80。我们通常称谓的Beijing54、Xian80坐标系实际上指的是我国的两个大地基准面。
我们通常说的参心大地坐标系和地心大地坐标系的区别就在于此。
参心大地坐标系:指经过定位与定向后,地球椭球的中心不与地球质心重合而是接近地球质心。区域性大地坐标系。是我国基本测图和常规大地测量的基础。如Beijing54、Xian80。
地心大地坐标系:指经过定位与定向后,地球椭球的中心与地球质心重合。如CGCS2000、WGS84。
下图为ArcGIS中北京1954地理坐标系的参数信息:
四.投影坐标系
在ArcGIS 中选择投影坐标系的首时候,会出现如下图所示的一大堆北京1954坐标系,
首先,投影坐标系的生成是以地理坐标系为基准的,所以每个投影坐标系前面都会挂有地理坐标系。而地理坐标系后面的则是投影参数,
比如 Beijing 1954 3 Degree GK Zone 42
意思是:3度分带法的北京54坐标系,中央经线在东126度的分带坐标,横坐标前加带号。
4.1 投影
在地球椭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称为地图投影。
地球椭球表面是一种不可能展开的曲面,要把这样一个曲面表现到平面上,就会发生裂隙或褶皱。在投影面上,可运用经纬线的“拉伸”或“压缩”(通过数学手段)来加以避免,以便形成一幅完整的地图。但不可避免会产生变形。
地图投影的变形通常有:长度变形、面积变形和角度变形。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使用地图的目的,限定某种变形。
4.2 投影带的计算
我们经常会听到6°分带,3°分带的说法。其实并不是所有投影都有分带,从下面一张图就可以看出,分带是高斯克吕格投影自带的。
高斯-克吕格投影分带规定:该投影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数学基础,为控制变形,采用分带投影的方法,在比例尺1:2.5万—1:50万图上采用6°分带,对比例尺为1:1万及大于1:1万的图采用3°分带。
4.2.1 6°分带法
从格林威治零度经线起,每6°分为一个投影带,全球共分为60个投影带,东半球从东经0°—6°为第一带,中央经线为3°,依此类推,投影带号为1—30。其投影代号n和中央经线经度L0的计算公式为:L0=(6n—3)°;西半球投影带从180°回算到0°,编号为31—60,投影代号n和中央经线经度L0的计算公式为L0=360—(6n—3)°。
4.2.2 3°分带法
从东经1°30′起,每3°为一带,将全球划分为120个投影带,东经1°30′—4°30′,…178°30′—西经178°30′,…1°30′—东经1°30′。
东半球有60个投影带,编号1—60,各带中央经线计算公式:L0=3°n,中央经线为3°、6°…180°。西半球有60个投影带,编号1—60,各带中央经线计算公式:L0=360°—3°n,中央经线为西经17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