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C(Remote Procedure Call)远程过程调用,它是一种通过网络从远程计算机程序上请求服务,而不需要了解底层网络技术的协议。
RPC协议假定某些传输协议的存在,如TCP或UDP,为通信程序之间携带信息数据。
RPC使得开发包括网络分布式多程序在内的应用程序更加容易。
RPC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请求程序就是一个客户机,而服务提供程序就是一个服务器。
首先,客户机调用进程发送一个有进程参数的调用信息到服务进程,然后等待应答信息。
在服务器端,进程保持睡眠状态直到调用信息到达为止。当一个调用信息到达,服务器获得进程参数,计算结果,发送答复信息,然后等待下一个调用信息,最后,客户端调用进程接收答复信息,获得进程结果,然后调用执行继续进行。
RPC服务
从三个角度来介绍RPC服务:分别是RPC架构,同步异步调用以及流行的RPC框架。
RPC架构
先说说RPC服务的基本架构吧。允许我可耻地盗一幅图哈~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个完整的RPC架构里面包含了四个核心的组件,分别是Client ,Server,Client Stub以及Server Stub,这个Stub大家可以理解为存根。分别说说这几个组件:
- 客户端(Client),服务的调用方。
- 服务端(Server),真正的服务提供者。
- 客户端存根,存放服务端的地址消息,再将客户端的请求参数打包成网络消息,然后通过网络远程发送给服务方。
- 服务端存根,接收客户端发送过来的消息,将消息解包,并调用本地的方法。
RPC主要是用在大型企业里面,因为大型企业里面系统繁多,业务线复杂,而且效率优势非常重要的一块,这个时候RPC的优势就比较明显了。
实际的开发当中是这么做的,项目一般使用maven来管理。
比如我们有一个处理订单的系统服务,先声明它的所有的接口(这里就是具体指Java中的interface
),然后将整个项目打包为一个jar
包,服务端这边引入这个二方库,然后实现相应的功能,客户端这边也只需要引入这个二方库即可调用了。
为什么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减少客户端这边的jar
包大小,因为每一次打包发布的时候,jar
包太多总是会影响效率。另外也是将客户端和服务端解耦,提高代码的可移植性。
同步调用与异步调用
什么是同步调用?什么是异步调用?
同步调用
就是客户端等待调用执行完成并返回结果。
异步调用
就是客户端不等待调用执行完成返回结果,不过依然可以通过回调函数等接收到返回结果的通知。
如果客户端并不关心结果,则可以变成一个单向的调用。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于Java中的callable
和runnable
接口,我们进行异步执行的时候,如果需要知道执行的结果,就可以使用callable
接口,并且可以通过Future
类获取到异步执行的结果信息。
如果不关心执行的结果,直接使用runnable
接口就可以了,因为它不返回结果,当然啦,callable
也是可以的,我们不去获取Future
就可以了。
HTTP服务
其实在很久以前,我对于企业开发的模式一直定性为HTTP接口开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RESTful风格的服务接口。的确,对于在接口不多、系统与系统交互较少的情况下,解决信息孤岛初期常使用的一种通信手段;优点就是简单、直接、开发方便。利用现成的http协议进行传输。
在说RPC和HTTP的区别之前,我觉的有必要了解一下OSI的七层网络结构模型(虽然实际应用中基本上都是四层),它可以分为以下几层: (从上到下)
- 第一层:应用层。定义了用于在网络中进行通信和传输数据的接口;
- 第二层:表示层。定义不同的系统中数据的传输格式,编码和解码规范等;
- 第三层:会话层。管理用户的会话,控制用户间逻辑连接的建立和中断;
- 第四层:传输层。管理着网络中的端到端的数据传输;
- 第五层:网络层。定义网络设备间如何传输数据;
- 第六层:链路层。将上面的网络层的数据包封装成数据帧,便于物理层传输;
- 第七层:物理层。这一层主要就是传输这些二进制数据。
实际应用过程中,五层协议结构里面是没有表示层和会话层的。应该说它们和应用层合并了。
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应用层和传输层这两个层面。
因为HTTP是应用层协议,而TCP是传输层协议。
好,知道了网络的分层模型以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RPC服务相比HTTP服务要Nice一些!
总结
RPC服务和HTTP服务还是存在很多的不同点的,一般来说,RPC服务主要是针对大型企业的,而HTTP服务主要是针对小企业的,因为RPC效率更高,而HTTP服务开发迭代会更快。总之,选用什么样的框架不是按照市场上流行什么而决定的,而是要对整个项目进行完整地评估,从而在仔细比较两种开发框架对于整个项目的影响,最后再决定什么才是最适合这个项目的。一定不要为了使用RPC而每个项目都用RPC,而是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