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雪花(snowflake)算法用Python实现一个简单的发号器

本文介绍如何基于Snowflake算法用Python实现一个简单的发号器,生成不重复且自增的ID。文章详细阐述了算法原理,包括时间戳、标识ID和序列号的设置,并提供了相应的Python代码实现。同时,讨论了并发情况下防止ID重复的策略,包括牺牲位数换取并发和使用加锁机制。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实现一个简单的发号器

根据snowflake算法的原理实现一个简单的发号器,产生不重复、自增的id。

1.snowflake算法的简单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的snowflake算法是用二进制的,有64位。其中41位的时间戳表示:当前时间戳减去某个设定的起始时间,10位标识表示:不同的机器、数据库的标识ID等等,序列号为每秒或每毫秒内自增的id。
我做的时候没有用位运算去实现,而是做了一个十进制的,16位的(当时项目要求是16位的)。但是实现发号器的基本策略是一样的,通过时间戳和标识来防止重复,通过序列号实现自增。当然啦,重点不是发号器多少位,而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利用snowflake算法的原理,实现一个适合自己项目的发号器。

2.Python实现
时间戳:9位,起始时间为2018-01-01 00:00:00 ,时间戳为当前时间减去起始时间。时间戳有9为,可用时间为 999999999/(606024*365)≈31(年)。
标识ID:2位,我用的时候比较简单,只是涉及一个数据库的情况,所以用一张数据表对应一个标识ID,可用100张表。
序列号:5位,我时间戳用的是秒级的,但是5位是10万个序列号,经过测试在一秒内是完全够用的。
所以时间戳、标识ID、序列号的位数也没规定说一定要多少,根据自己项目的实际来即可。
代码如下:

import time
class MySnow:
    def __init__(self,dataID):
        self.start = int(time.mktime(time.strptime('2018-01-01 00:00:00', "%Y-%m-%d %H:%M:%S")))
        self.last = int(time.time())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