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参数的数目不足_图文分析CT探测器的参数

本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CT探测器的结构与参数,包括探测器的排与层的区别,以及如何实现不同层数的图像采集。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本文得到医工研习社授权转载,原作者医工研习社,特此申请,文章观点代表原作者观点,为了尊重原文,转载的时候我全文转载,未作修改。

以下是原文:

前几天看了李懋老师的“CT中的"层"与"排"的区别”,从大处着手,总结的很好。

前文链接:CT中的"层"与"排"的区别

但,该文是写给“老手”看的。对于CT整体架构没有概念的CT技师、入门工程师、以及医院采购人员来说,是很难理解的。遂决定换个角度重写!

本文继续用我所擅长的设备拆解的角度,结合小学数学,从CT整体,到探测器结构、参数,缓慢推进,讲述探测器的“排”与“层”。

全文通俗易懂,保证对探测器的所有参数一遍过!

065d07c410cf384508e29beedde577b3.png

1

CT探测器的整体认识

以经典的飞利浦Brilliance64 CT,出了名的稳定、皮实。感慨一句:飞利浦的球管太XX耐操了,后面专门开一篇好好说道说道!

CT整体结构就机架和床两大块,所有CT都这样。

a7f96321ad33640d5e98d6fe267c0121.png

图1 飞利浦CT(来自互联网)

打开机架前盖,最亮眼是球管和探测器,如下图。

今天的主角是探测器,CT最重要最神奇的部件

622a9c5a734d5d56cb3d18a8e4e37830.png

图2 打开机架前盖

继续,拆探测器的外壳,中间那一长条就是探测器,明显可以看出是一块一块拼起来。其他厂家也是一样,都是拼起来的,有42块的、52块的、56块的。放大上图红色椭圆部分,可清晰可见每块探测器。

注意:如不是维修需要,尽量不要拆探测器外壳,探测器是好好呵护的,另外探测器特别特别特别贵!

9779f2bf1d4d157e4417b467766d03e7.png

图3  探测器前面及细节

肯定特别想拆1块,研究探测器长啥样吧,满足你!

下图就是1块探测器的,正脸和侧脸。探测器正面是探测器材料,X线从这进入探测器,后面跟着的是X光信号数据处理单元。

记住右边那张图,很重要。

以上是对探测器的整体认识,下面进入正题。

ce4c5355f40001072881012abb3ea70e.png

图4  单块探测器侧面及正面

2

探测器参数图文解读

厂家每次宣传CT时,机架转速和探测器总是要大书特书,毕竟这俩参数是CT一直在努力追求的极限,简直就是CT届的摩尔定律!

探测器的功能是可将入射的不可见X光转换为可见光的闪烁晶体或荧光物质,以完成后续成像。

探测器参数包括探测器材料、探测器排列、每排探测器个数,探测器通道数等。

探测器材料有好几种,有高速稀土陶瓷、人造宝石、固体钨酸铬,闪烁晶体GOS等。四大CT厂家的探测器材料都不太一样,材料就见仁见智,这个离工程师太远。咱们详细分析下面三个参数。

4cb5633ab988f7ad7b6f4d0b9ba637b4.png

图5 探测器材料(来自互联网)

为便于理解,一般人为定义探测器有三个方向,即X、Y、Z,如下图所示:

X轴,探测器长度,体现每排探测器的采集单元数;

Z轴,探测器宽度,体现探测的排数;

Y轴,是X线方向,其实没啥意义。

cb903b215ad8c4f33e4365271e16d0c1.png

 图6 探测器的三个方向

很不好理解对吧,继续用图说话。

以单块64排探测器为例分析,从图中(图7上)能清楚看到探测器上有竖直的条纹。实际上,探测器物理结构像田字格(图7下),不仅有竖直条纹,还有水平条纹。每一格是一个探测器的物理单元。

e4e591e4af94db82c1ea9203f010b4a8.png

图7  探测器正面及物理结构

到这,单个探测器的基本结构算是清楚了,开始讲探测器的参数。

01

探测器排列(宽度)

继续用上图,64排探测器,Z轴就代表探测器宽度,64排就是64个单元,每个单元是宽度0.625mm,也是探测器的纵向分辨率

因此探测器总宽64*0.625=4cm。至于为什么是0.625mm,这是每家工艺决定,佳能是0.5mm,西门子是0.6mm,GE和飞利浦是0.625mm。

越薄,图像的细节越多。

再举个栗子,比如同样16cm探测,GE Revolution是16cm=256*0.625,Canon Aquilion ONE是16cm=320*0.5mm。这么薄,也不知道人眼能不能看出来。

肯定有人好奇双源CT探测是怎么计算的,一样:Force,探测器参数是96*0.6*2mm = 5.76cm*2,即2块一模一样的5.76cm的探测器。

补充:虽然现在主流基本上都是64排以上,探测器排列也都是等宽的。但有些老款CT的探测器排列是不等宽的,具体每家不太一样。一般定义探测器排数的规则:以Z轴上最小宽度探测器的数目作为探测器的排数。比如,

16排CT,宽度2.4cm,实际是16+8=24排,宽度是16*0.75;

40排CT:宽度4cm,实际是40+10=50排,宽度是40*0.625;

1a5adca3574fc0326aadbbf77388842b.png

图8  16排、40排、64排探测器Z轴

02

每排探测器的采集单元数

1块探测器的X轴是16个单元。16是个好数字,好像其他家探测器也是这样的,主要的是探测器的块数。

上面说,X轴是探测器长度,体现每排探测器的采集单元数。那怎么体现呢?

咱们看整体探测器的正面(图9),整体是由42块探测器拼起来的。因此每排探测器的采集单元数:42*16=672。

再举个栗子,

Revolution CT每排探测器的采集单元数:52*16=832;

Aquilion ONE每排探测器的采集单元数:56*16=896。

00461a8940206810d80ed388e78ddfae.png

图9 探测器正面

03

探测器的总物理单元数

探测器的总物理单元数,也就是CT像素。CT的空间分辨率与像素大小有密切关系,一般为像素宽度的1.5 倍。像素越小、数目越多,空间分辨率提高,图像越清晰。

CT像素 = X*Z = 64*672= 43008。

同样,其他CT也是这么算的,感兴趣可以看看谁的空间分辨率高。

3

探测器的“层”是如何实现的

先引用李懋老师的原文:

“排”是指CT探测器在Z轴方向的物理排列数目,简单来讲就是有多少排(个)探测器,就是多少排CT,这个指标主要是反映CT硬件结构。目前的CT都是多排CT(MDCT),即Multi-detector CT或者可以写成Multi-row CT或者Multiple detector row CT。

“层”是指CT数据采集系统(Data Acquisition System, DAS)同步获得图像的能力,这个指标主要是反映CT扫描的功能,是一个功能性参数。所谓功能性参数是指要通过图像性能来反映的,不能直接通过实体显示。有多少层CT就代表扫描一圈能够同步获得多少幅图像。比如,我们常说的16层CT、64层CT,就是表示扫描一圈能够获得16层图像、64层图像。目前的CT基本上都是多层CT(MSCT),即Multi-Slice CT或Multi-slice spiral CT或Multislice CT。

通过第三章,“排”已经足够清楚了吧,下面是层。

层,是CT扫描一圈能够获得的图像数。

bd707777b78d76b03a76ac4a0c6ce2fb.png

图10 GPS探测器排与层CT(来自互联网)

上图各家CT的探测器排数和层数的对比,可以看出,就两种情况:

第一种,探测器层数=探测器排数,即探测器排数和DAS通道数一样。通常来说,64排CT,后面正好跟64通道DAS,扫描一圈获得64幅图(图11)。即,图像数=DAS数=探测器排数。这很好理解对吧。

34d93101657567c7b9e52cc0366d5009.png

图11  常规64排64层技术(来自互联网)

第二种,探测器层数=探测器排数*2,即DAS通道数是探测器排数的2倍,图像数=DAS数=探测器排数*2。

那后一种怎么实现的呢,两种方法:

01

飞焦点技术

普通X线成像是X线轰击到阳极靶面的一个点上,反射到探测器上;而飞焦点成像(图12)是在X线产生的过程中,电子束在磁偏转线圈的作用下,轰击在阳极靶面的不同位置上,从而使焦点在靶面两个不同的位置快速变换。

f2456563e78480fd21003bfb616f187d.gif

 图12 飞焦点

比如,西门子的飞焦点(Z-sharp)技术,通过X线焦点在Z轴上运动,两个焦点位置的X线信号先后到达64排探测器,由64排探测器的“分时读取”并分别传递给128个DAS通道,相当于两个64排探测器在工作,实现每圈64层数据的采集,不仅获得图像加倍,同时也提高了Z轴分辨率,从0.6mm提高到0.33mm。

d251357df7d1bd4a4bf8fd2940f122f4.png

图13 飞焦点成像原理(来自互联网)

02

共轭采集技术

X线在机架内旋转180°(即,球管和探测器交换位置)后,可以获得相反方向的X线,即为共轭射线。

GE和飞利浦都采用共轭采集技术,该技术是对连续X线信号进行不同时相上的采集,通过两组DAS系统将对相位相差180°的数据分别进行捕获即转换,可重建出双倍于探测排数的图像数,比如飞利浦Ingenuity Core128,是64排128层CT。

同样,使用共轭采集技术后,可将采样率提高1倍,同时也提高Z轴分辨率,从0.625mm提高到0.3mm。

dcba3dced451ce6cf6d33dcdd7fcc7ea.png

图14 共轭采集成像原理(来自互联网)

飞焦点和共轭采集本质上都是通过提高1倍数据采样率,实现获得双倍图像数,同时也提高了Z轴分辨率。

以上是探测器的全部内容。作图比码字儿还费劲。如文中有不足及错误之处,请大家斧正,感谢医工同行支持!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