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企业自身发展变革转型需求,为企业自身及各方带来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大体经历三次转型:第一次转型的触发点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企业从资源垄断经营转向开放市场竞争,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纷纷投向高增长性业务,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第二次转型的触发点是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依靠全球性资本投入以及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再创新,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业务和产业。
第三次企业转型触发点是我国强国建设和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亟需依托数据要素强流动性和传播零边际成本,打通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和定义产业发展新规则,所以转型是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
进入新时代,企业数字化发展进程与转型变革同频共振,企业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业务流程,全面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综合竞争力;企业数字化发展以数字技术为引领打造数字新能力,推动传统业务创新变革,构建数字时代新商业模式,开辟数字经济新价值和发展新空间。
2.5.1 数字化为企业带来直接价值
1、数字化提升效率。数字化让不同资源找到“互识”的最小标签,让不同的作业找到“互认”的动作轨迹。因此,整体生产、消费、生活可以极为快速的互通互联,企业内和全社会的资源利用率和运营效率得以成倍地提高。
2、数字化降低成本。按需订制可以减少无效生产,数字化设计,可以从源头优化产品,数字化供需匹配可以最大限度利用闲置设备和人力。因此,数字化也是环保、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3、数字化创新价值。数字化让产品和服务更易用、更通“人性”;数字化也让员工更好地参与决策,让组织更具弹性;数字化让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可以更好地面向对象,升级服务,增进福祉。
4、数字化促进监管。无论是质量标准、管理规范还是国家法制,数字化可以面向全部对象,掌握全维数据,借助智能分析,实现真正的穿透式监管。数字化通过促进市场主体的合规性,更好地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5.2 数字化对企业关联各方带来直接回报
1、为用户创造价值
产品属性改变:数字化产品基于需求识别而设计和生产,应用的初始化同时实现属人化、属地化和属时化,并基于使用的过程特征而柔性升级,所以与工业时代功能产品相比,具备更高效用和更好体验。
产品形式改变:产品即服务,产品即平台,购买即订阅。实体的产品只是服务的载体,用户购买的是基于产品的可用性和体验性。供需关系改变:从简单的交易关系(终于货款两清),到直接的合作关系(终于义务履行完毕),到融合的共生关系(产品的消费同时是人生的实践,同时是价值观的生产,物我两知两忘)。
2、为员工创造价值
分工改变:直接“价值”的生产逐步交付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化系统,员工做“人”该做的,即“价值观”的生产。员工做分析、判断,下达指令,以及维护和修复系统。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下劳动力异化得以扭转,数字化为解放人性的创造力提供了条件。能力改变:能力市场中两极分化,代表新动能的能力稀缺而昂贵(如算法工程师),代表旧动能的能力冗余而廉价(如高速收费站收费员)。在企业内包围数据的规划、采集、清洗、分析、应用的岗位技能是紧迫需求,而传统的加工、服务、销售及管理技能逐步降低价值。与能力相关的,是新的岗位权责配置和新的职业修养内容。
关系改变: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正如企业与产业共同体的关系,共建、共有、共享、共进。传统的科层制组织和职级化管理快速调整,一种新的平台化组织、细胞体团队和创客型个体构成新的企业平衡态。
3、为合作方创造价值
合作方选择:像选择客户一样,企业同样重要的是选择合作方。数字时代的合作方注重三个标准:资源互补(硬件-软件、国内-国际、2B-2C、当下-未来)、能力互适(同等或相近水平,能直接对接业务)、理念互认(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相近)。
合作方运营:数字时代的企业合作,不再仅限于物态的供需或人际的配合或资本的调配,而是直接深入业务底层,建立一体化的价值创造平台。为此需求满足三个条件:接口规则(各自开放API共享)、数据对话(关联数据能够直接识别)、算法交互(关联业务基于互认的算法)。
4、为投资方创造价值
投资机会:数字化为带来全新的投资机会。每一代新的技术浪潮产业化都同时是创富的机会潮。在代表更大投资回报率的新动能中,数据、算法、算力和人才、基础设施是最好的新赛道。
投资使命:数字化让人们更深入认识到物物相联、人人相关,全社会和全世界的一体化真实而紧迫。商业价值与社会治理、公民幸福互为一体。从投资到创业、就业,都回归到初心,为了社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