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第50周
这是Yura「输出倒逼输入」计划的第45篇文章
全年进度:45/52
01
为什么大家又开始重新入局前置仓了?
前置仓是一种电商物流配送的模式。它会把存储的生鲜,以及快消费品的小型仓库,设置在人口密集的社区附近。用户在下单之后,骑手就可以从离用户最近的仓库来取货迅速地完成配送。
1.山姆目前在国内有大约500个前置仓。
2.美团旗下的小象超市,到今年第二季度为止,已经开设了680多个前置仓。
3.盒马正在上海重新试点他们在4年前放弃的前置仓模式。
4.今年9月,京东旗下的生鲜业务七仙,在北京开出了他们的第一个前置仓。
5.10月名创优品也宣布,今年之内将在美团上线超过800家前置仓模式的门店。
【失败案例😢】每日优鲜是前置仓模式的先驱。他们2015年在北京望京建立了第一个前置仓,服务周边三公里的用户,承诺最快30分钟可以送达。但是由于建立了大量的前置仓仓库,运营成本太大,再加上发折扣来吸引用户的获客成本太高等一系列的原因,每日优鲜在2018年到2021年之间,累计亏损了108亿元,最后在2022年倒闭。
【入局原因】
品类扩展。从买菜扩展到超市,提升了前置仓模式跑通的概率。前置仓一度被叫做生鲜前置仓,生鲜类商品的占比达到了一半以上,但是生鲜类商品的利润微薄,毛利率也只有16%左右。并且生鲜品类大多都是农产品等等非标品,品质很容易出现,参差不齐。保质期还特别的短,这就给运输和储藏都造成了难度。比如每日优鲜,他们的生鲜损耗率,曾经高达30%,单纯依靠生鲜的前置仓模式,成本高昂,盈利也遥遥无期。盒马创始人侯毅曾经公开表示,由于消费具有不确定性,为了维持低损耗,往往会导致缺货率很高。虽然每日优鲜的前置仓没有跑通。但是疫情积累下来的,送菜上门的需求其实一直都在,甚至已经从早期的,出于应急的需求下单消费,转变成为了一种习惯性的消费。前置仓也不再是生鲜商品的专属,而开始涵盖更多的日用杂货了,于是越来越多入局的企业,正在优化他们的产品结构,降低生鲜在商品中的占比。比如去年叮咚买菜的非生鲜类商品的占比超过了60%,再加上基于数据算法的精准备货,他们的滞销损耗率已经降低到了1%-2%。实际上叮咚买菜在11月6号发布的最新财报也显示,他们已经连续8个季度实现了盈利。由美团买菜升级而来的小象超市去年他们的生鲜占比也只有30%,商品结构会更加像传统的商超,提高毛利率的同时,更加丰富的商品也就能够让消费者买得更多,进一步拉高了他们的客单价。山姆相关的人员也表示,山姆仓内主要是生活必需品,购买频次都比较高,就能够大幅度地提升前置仓的复购率,前置仓并不是他们的目的,而是他们提高会员粘性的手段。目前山姆每个仓库每天的订单量平均就能够达到1000单左右,而客单价都能够超过200块。
自有产品增加了盈利的可能性。各个平台纷纷推出了自有产品,这也提升了前置仓模式跑通的概率。比如盒马常常通过自有的创新产品,进行营销获客;京东凭借着供应链优势,推出了一系列具备性价比的酒水饮料、零食还有日用品等等自有品牌商品;而上一轮前置仓模式的幸存者——叮咚买菜,他们推出的自有品牌产品,在去年年底的成交总额当中,占据了1/5。自有产品通常是由平台直接采购设计或者是制造,省去了中间商的环节,而且没有品牌的溢价,所以成本比较低,同时自有品牌由平台自己来定价,售价也就会更加的灵活,可以提高整体的毛利率。有行业人士表示,自有品牌是零售商的必经之路,一般便利店里的商品,比较好的情况能有32%的毛利率,而自有品牌的毛利率,一般都可以达到50%以上。
前置仓成为即时零售的利器。线上下单、线下实体店配送的即时零售模式早期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线下门店。他们也大多在较好的地段,有价格不菲的物业,线上的外卖订单只是生意的一种补充,但是现在很多线下门店的订单结构开始出现了大的变化:去年中国即时零售的规模达到了6500亿元,同比增长了接近三成。即时零售配送体系,支撑了万物皆可外卖的趋势,使得各种商品都可以通过即时零售平台,快速送达到消费者的手中。当外卖订单数量已经远远超过门店的线下订单数量的时候,商家们也开始思考一种区别于传统门店,以服务线上用户为主的前置门店模式。比如山姆,他们在国内有50多家门店,一个门店能够对应6-15个前置仓,目前山姆一半左右的销售都来自于线上,其中七成都是依托于前置仓模式的急速达订单。线下门店的风险比较高,而且重运营。相比之下,前置仓并不需要店长、营业员还有大多数的门店设备,他们只要商品的质量过关,商家就可以把东西放进仓库,供骑手提货就行。而仓库的选址,也可以比较的灵活。
🤔不管是美团、京东、山姆,还是盒马,这个时候加码前置仓,其实就是在加速抢占即时零售的市场。看来即时零售的竞争在未来会更加激烈。
02
比亚迪为什么选择进军巴西?
几年前,比亚迪的名字对于巴西人来说还非常的陌生。但是在今年的前九个月,巴西大约有七成的进口汽车全都是比亚迪。虽然大众等传统汽车品牌仍然在巴西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和去年相比,比亚迪的市场份额已经提高了2.5%,目前以3%左右排名第十。他们在今年一下子推出了6款新车型,其中就包括一款中型混动皮卡。他们希望在2027年能够成为巴西汽车市场的前五名。
由于美国拜登政府,对中国电动车征收100%的关税,未来的特朗普政府也可能会推进类似的政策,再加上欧盟最近也通过了要对中国电动车征收45%关税的法案,比亚迪必须要在欧美市场之外,寻求新的增长点。但是比亚迪为什么会选择原本被外界认为并不适合电动车发展的巴西呢?
【原因】
巴西是一个完美的桥头堡,可以帮助比亚迪在拉美市场建立主导地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大约拥有6.5亿人口,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而巴西作为拉丁美洲的第一大经济体,是拉美地区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全球第六大汽车市场。不过巴西和整个拉美地区的新能源市场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年上半年巴西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才只有3.3%,而其他拉美国家还没有超过2%。去年巴西各类新能源汽车的总销量同比增长接近一倍,新能源汽车产业才在巴西进入快速的发展轨道。这个巨大的蓝海市场也正在吸引着全球各大汽车厂商的加入。根据南美贸易集团南方共同市场制定的规则,如果汽车厂商在巴西生产了他们40%的汽车,就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在免除进口税的情况下出口到南美的其他国家。巴西的海岸线绵长,深水港口众多,具有大宗货物进出口的天然优势,可以扮演拉美市场中转站的角色。巴西汽车过去几年的出口金额也显示,当地汽车也主要销往墨西哥、哥伦比亚、乌拉圭、智利,还有秘鲁等等拉美地区的国家。因此,在巴西进行产能布局,一方面能够满足巴西当地每年超过200万辆汽车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辐射整个拉美地区接近500万辆规模的汽车市场。
拥有制造业基础和产业优惠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没多久的时候,巴西的汽车产业就开始飞速起步。上世纪50年代,巴西政府更是出台政策,只允许进口国内无法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并且鼓励汽车全散件组装模式的进口。这导致福特通用等等车企纷纷在巴西建造新厂房,并且开始在巴西当地组装汽车。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巴西人就已经能够熟练地打造各类乘用车。不过由于几十年来巴西的汽车产业基本都掌握在外资手里,他们的制造业竞争力也越来越弱,再加上2013年起大宗商品还不断地遭遇熊市,福特等等不少的品牌都在巴西市场出现了产销双重下跌的情况。曾经做过大众汽车金属工人的巴西现任总统卢拉认为对包含汽车工业在内的制造业实施更多的产业优先政策,是能够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于是他也提出了一项名字叫做“巴西新工业”的计划,这个计划的目标就是提高本土企业在新技术领域的参与度。巴西工业部也在一份声明当中提到,希望比亚迪加大投资力度,在巴西生产电动汽车创造就业和收入。而比亚迪也在今年3月扩大了他们在巴西的电动车工厂投资计划,将花费11亿美元,在巴西的东北部打造一个工业园区,预计会给当地创造1.5万个工作岗位,另外今年6月巴西总统还签署了一项绿色出行创新计划,他们也希望通过税收优惠的方式来鼓励较低碳排放的汽车。巴西的汽油价格非常昂贵,加满53升的油箱就要花掉巴西人平均月工资的9%,这也让新能源车对于巴西人有了更大的吸引力。更何况在巴西最大的城市圣保罗,每周都有一天的交通高峰期,在高峰期油车上路受限的情况下,电动车就显得格外有优势。
锂资源丰富,适合供应链垂直整合。锂是电动车电池的主要原料之一,而南美洲恰好是锂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经过2021年-2022年的锂矿价格暴涨,中国车企都在争相锁定海内外锂资源,南美洲的锂盐湖资源就是重点战场之一。2022年巴西是全球锂产量第五高的国家。巴西丰富的锂资源,能够为比亚迪供应链垂直整合提供天然的条件.而所谓的供应链垂直整合,也就是自研自产电池、芯片、电机等等零部件,这也正是比亚迪一直以来能够获得成本优势的重要原因。
🤔
最近听到越来越多中国品牌出海的消息。比亚迪这一步看似险,实际人家其实是在抓住了一个重要蓝海。从市场规模到政府协作,再到原料优势,期待比亚迪在巴西的更多战报。
03
“缺德舅”又是什么新奇的超市?
华尔街日报“缺德舅”是美国一个名字叫做Trader Joe's的社区连锁超市(谐音“缺德舅”)。Trader Joe's最早起源于1958年加州的一家便利店,一直秉承“为顾客以相对友好的价格提供品质优良的商品”的理念,主张以更低的价格销售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优质商品。其装潢设计带有鲜明的海洋元素,店员穿着夏威夷衫,非常有特色。1995年,Trader Joe's开始在美国东部开店;2006年进入纽约曼哈顿;截至2022年,Trader Joe's在美国一共有563家门店,年销售额约为165亿美元。其扩张所需经费全部来自于自有资金,没有负债。
【受欢迎的原因】
精准的消费人群定位。Trader Joe's的创始人Joe最初是美国一家小型连锁便利店的老板。上世纪60年代,受到行业巨头711的冲击,他的便利店生意也陷入了困境,于是不得不开始谋求转型,这个时候Joe捕捉到了当时美国一部分新兴人群的消费需求,他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看到,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在快速地增加。上世纪60年代,有资格上大学的美国人当中,60%的人都选择了接受大学教育,这个数字也在30年之内翻了30倍。与此同时,华尔街日报当年发布的一篇文章显示,波音747客机将在1970年投入使用:到时候出国游玩的成本将被大大的降低,美国也将会迎来一股国际旅行热潮。Joe表示,当时这两个新的趋势让他意识到,接下来美国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兴消费者,而这些人的特点就是,在美国国内甚至是欧洲获得了学士级以上的学位,想要购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健康商品,但同时收入水平却没有跟上,所以比较注重性价比,比如音乐家教师博物馆馆长或者是记者等。在当时的美国主流超市并不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些人的需求,所以Joe也决定面向他们来开设一家杂货店,名字就叫做Trader Joe's,Trader这个词的灵感来自于加州的一家海边酒吧,有交易者的意思,Joe也希望以此让人们联想到在南部海岸旅行的感觉。1967年第一家Trader Joe's在加州的Pasadena开业,当地有大学还有科学文化机构,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也相对比较高。瞄准细分人群的消费需求,正是Trader Joe's获得成功的基础。
独特的产品策略。以合理的价格提供优质且独特的产品是Trader Joe's的成功秘诀之一。在Trader Joe's看来,商品的质量比数量更加重要。所以他们的门店面积,也比传统超市更小,售卖的商品种类当然也比大型商超更少,他们的创始人认为,更少的商品种类能够提高运营效率,也可以降低消费者的决策成本,在选品上为了保证差异化,Trader Joe's的自营商品,在他们产品当中也占主导地位,占比达到了八成以上,这个数字也是沃尔玛等等商超的四倍,并且Trader Joe's并不想要做像沃尔玛一样的一站式购物商超,比如说他们不会去售卖纸巾等等,占地面积大随处都可以买到的日用品,而是以酒类、肉类、零食、还有调味品等等食品为主,并且他们会提供很多在其他超市买不到的商品,比如说他们有多达10个品种的鹰嘴豆泥,以及来自亚洲、墨西哥、日本、意大利等等世界各地的特色定制商品。Trader Joe's自营商品还会采取日常低价的策略。比如他们在2002年推出了一款自营葡萄酒,到今天都只卖4美元,作为最畅销的产品之一,2018年这款葡萄酒累计销量就已经达到了10亿瓶,它们一磅有机牛肉的售价也只有其他超市的一半。另外自营模式之下Trader Joe's还可以随时下架卖得并不好的商品,久而久之它们的货架上留下的都会是值得反复回购的商品。
🤔
给正确的人用合适的价格售卖合适的产品。从用户洞察上Joe是敏感的,从产品选择和价格的设置上也是充分考虑了目标用户的需求。不了解用户的品牌是不会长久的。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输出是检验输入的最好方式
欢迎大家多多交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