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er Arc5耳机语音助手集成技术方案

AI助手已提取文章相关产品:

Cleer Arc5耳机语音助手集成技术方案

在地铁车厢里摘下手机、轻声说一句“Hey Cleer,播放周杰伦”,音乐便自动响起——这种无需触控的丝滑交互,早已不是科幻桥段。如今,智能耳机正悄然进化成贴身AI助理,而Cleer Arc5正是这场变革中的先锋之一 🎧✨。

它没有采用传统TWS那种入耳式设计,而是走“开放式音频”路线,不堵耳朵也能听歌通话。但问题来了:开放结构意味着环境噪声更容易混入,麦克风拾音更难干净;再加上用户说话时嘴部离设备远,信噪比天生吃亏……那它的语音助手是怎么做到准确唤醒和识别的?🤔

答案藏在一套高度整合的技术组合拳中:从底层芯片到麦克风布局,从AI模型压缩到系统级功耗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得精打细算。接下来咱们就拆开看看,这副看似轻巧的耳机,到底藏着多少黑科技 💡。


SoC大脑:BES2700如何扛起全天候语音监听?

如果说耳机是智能终端,那主控芯片就是它的“大脑”。Cleer Arc5选用了恒玄科技(Beken)的 BES2700系列音频SoC ,这颗芯片可不简单,专为高端TWS打造,尤其擅长处理复杂语音任务。

它采用 双核异构架构 ,有点像“双人协作”:
- 一个负责日常事务的“文员”——应用核心(ARM Cortex-M系列),跑RTOS或轻量系统,管APP通信、OTA升级这些事;
- 另一个是专注信号处理的“工程师”——专用Audio DSP,专门干AEC(回声消除)、ANC(降噪)、VAD(语音检测)这类脏活累活。

最关键的是,这个DSP还能运行 本地关键词检测(KWS)模型 ,也就是一直竖着耳朵听“Hey Cleer”有没有被叫到。重点来了:它能做到 永远在线(Always-on)却不怎么耗电 ⚡️。

实测数据显示,待机状态下电流低至 <1μA ,工作模式也才不到6mA。靠什么实现的?几个硬核配置功不可没:

  • 40nm低功耗工艺 :制程越小,漏电越少,续航自然更久;
  • 内置NPU加速器 :支持INT8量化推理,峰值算力达1.2TOPS,足够跑小型CNN/LSTM模型;
  • 512KB片上SRAM + 外挂16MB Flash :既能存固件,又能动态加载算法模块;
  • 丰富接口支持 :I²S、PDM、SPI、I²C全都有,方便接三麦阵列、传感器甚至未来可能的骨传导单元。

最牛的一点是安全机制 👮‍♂️:它还集成了TEE(可信执行环境),确保语音数据不会被非法读取或篡改——毕竟谁也不想自己私语被偷偷上传吧?

相比老式单MCU方案动不动就“唤醒延迟高+耗电快”,BES2700简直是降维打击。可以说,没有这块芯片,所谓的“无感唤醒”根本玩不转。


麦克风阵列:三个小孔,如何听清你的声音?

开放式耳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漏音严重 → 外界噪音容易灌进来 → 麦克风听到的全是“糊汤”。

但Cleer Arc5每边耳机居然塞进了 三个全向MEMS麦克风 ,呈三角形分布在耳挂内侧、外侧和顶部,形成一个微型三维拾音空间 📐。这不是堆料,而是有讲究的设计。

想象一下:你走在街头,车流声从侧面来,风呼呼吹过耳旁,而你的声音是从前方嘴巴发出的。三个麦克风由于位置不同,收到的声音会有细微的时间差(TDOA)。利用这一点,系统就能估算出声源方向,并用算法“聚焦”那个角度,就像给耳朵装了个指向性话筒 🔍。

具体怎么做?流程大概是这样:

  1. 同步采样(16kHz或48kHz)
  2. 计算各通道时延
  3. 使用MVDR或GSC等自适应波束成形算法构造接收波束
  4. 再叠加深度学习降噪模型(比如DCCRN)进一步清理残余噪声

实际效果有多强?据内部测试,在85dB交通噪声环境下,有效语音信噪比能提升 18~22dB !相当于把喧嚣马路变成了安静咖啡馆 ☕️。

而且细节也很到位:
- 麦克风开孔加了 疏水膜+迷宫结构 ,抗风噪一级棒;
- 出厂前自动校准灵敏度偏差,保证相位一致性;
- 支持动态跟踪声源,边走边说也不掉链子。

下面这段伪代码展示了一个基础的Delay-and-Sum Beamformer逻辑(真实产品当然更复杂啦):

// 示例:基于CMSIS-DSP库的简单延迟求和波束成形函数
void beamforming_dos(float *mic1, float *mic2, float *mic3, float *output, int frame_size) {
    float weight1 = 1.0f;
    float weight2 = 0.92f; // 补偿传播延迟
    float weight3 = 0.88f;

    for (int i = 0; i < frame_size; i++) {
        output[i] = weight1 * mic1[i] + 
                   weight2 * mic2[i] + 
                   weight3 * mic3[i];
    }
}

别看只是加权求和,这已经是提升识别率的关键一步了。配合后续AGC(自动增益控制)和VAD(语音活动检测),整个前端链路就像一条高效的“语音净化流水线”。

实测对比显示,相比单麦克风方案, 语音识别准确率提升了超过40% ——这对用户体验来说可是质的飞跃!


唤醒词检测:你是怎么听懂“Hey Cleer”的?

“Hey Siri”、“OK Google”我们都熟,但你知道它们背后其实跑了两道关卡吗?Cleer Arc5也采用了类似的 两级唤醒机制 ,既快又稳 ✅。

第一级:超低功耗初筛

  • 持续采集音频,提取MFCC特征(每帧25ms,滑动10ms)
  • 输入一个仅约150KB的TinyCNN模型进行快速判断
  • 运行在DSP上,平均功耗仅 0.8mW

这一步的目标很明确:以最小代价排除99%的非唤醒语音。哪怕你在哼歌、咳嗽、或者别人提到“clear”,只要不像“Hey Cleer”,立刻丢掉。

第二级:精准验证防误触

  • 初筛命中后,截取前后共1.5秒语音片段
  • 调用更大的RNN模型二次确认
  • 最终误唤醒率控制在 <0.5次/天

响应速度也很快,从你说完到最后LED亮起,延迟小于800ms,几乎感觉不到卡顿。

模型本身也是为嵌入式优化过的狠角色:

class TinyKWSNet(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num_classes=2):
        super(TinyKWSNet, self).__init__()
        self.conv1 = nn.Conv1d(40, 32, kernel_size=3, stride=1)
        self.bn1 = nn.BatchNorm1d(32)
        self.pool1 = nn.MaxPool1d(kernel_size=2)

        self.conv2 = nn.Conv1d(32, 64, kernel_size=3)
        self.bn2 = nn.BatchNorm1d(64)
        self.pool2 = nn.MaxPool1d(kernel_size=2)

        self.gru = nn.GRU(64, 32, batch_first=True)
        self.fc = nn.Linear(32, num_classes)

    def forward(self, x):
        x = F.relu(self.bn1(self.conv1(x)))
        x = self.pool1(x)
        x = F.relu(self.bn2(self.conv2(x)))
        x = self.pool2(x)

        x = x.permute(0, 2, 1)  # [B, T, C]
        _, hidden = self.gru(x)
        out = self.fc(hidden[-1])
        return out

这是一个典型的1D-CNN + GRU混合结构,输入是MFCC特征图(40维),输出是二分类结果。训练完成后可通过TensorFlow Lite Micro部署到DSP端运行,真正做到 离线识别、隐私无忧 🔒。

更酷的是,这个模型支持OTA更新!以后想换个唤醒词(比如“Hi Arc”),只要重新训练下发就行,不用换硬件。

目前首发支持中英文双语唤醒,后续还能通过固件扩展方言版本,对多语言家庭特别友好 👨‍👩‍👧‍👦。


实际体验:它是怎么帮你“解放双手”的?

说了这么多技术细节,最后我们回到用户场景,看看整套系统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麦克风阵列] 
     ↓ (PDM/I²S)
[BES2700 SoC]
     ├─→ [KWS Engine @ DSP] → 唤醒检测
     ├─→ [Bluetooth Controller] → ACL链路传输语音流
     ├─→ [Power Management IC] → 动态调压省电
     └─→ [Sensor Hub] ← [IMU] → 手势/佩戴状态感知
           ↓
     [Mobile App / Cloud API]
           ↓
     [Voice Response Playback]

完整流程如下:
1. 你说“Hey Cleer”,三麦同步拾音;
2. DSP瞬间完成KWS判断,触发中断唤醒主核;
3. LED灯环闪蓝光,表示已激活;
4. 耳机通过BLE通知手机开启麦克风权限;
5. 后续语音通过SCO链路上传至手机,交给Google Assistant或Alexa处理;
6. 手机返回响应文本,耳机解码并播放合成语音;
7. 交互结束,自动回归低功耗监听状态。

整个过程端到端延迟控制在 1.2秒以内 ,流畅得像是在跟真人对话 😄。

而且很多细节都在默默优化体验:
- 只在佩戴时启用KWS :配合IMU传感器判断是否戴在耳朵上,避免放桌上时误唤醒;
- 优先使用右耳麦克风 :双耳佩戴时统一信源,减少冗余计算;
- 声学腔体精细调校 :避开共振区,防止频响失真影响识别;
- OTA支持模型迭代 :后期可通过更新提升准确率或新增功能。

就连隐私问题也考虑到了:原始语音数据 不出设备 ,只有加密后的片段上传云端,真正做到了“聪明又谨慎”。


小结:不止是耳机,更是AI入口

Cleer Arc5的语音助手方案,本质上是一次系统级创新:

🧠 高性能异构SoC 提供本地AI算力基础
🎤 三麦克风波束成形 解决开放式结构的拾音难题
🤖 轻量化KWS引擎 实现低延迟、低功耗、高准确率唤醒
🔗 软硬协同设计 构建完整闭环体验

这套架构不仅让用户体验跃升,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复用的参考模板:
- 对消费者:获得更自然、私密、可靠的语音交互;
- 对开发者:开放SDK接入第三方技能;
- 对品牌方:掌握自有语音入口,积累行为数据,推动个性化服务演进。

展望未来,随着TinyML和端侧大模型的发展,或许某天我们会看到Cleer耳机 完全脱离手机 ,直接在本地完成语义理解与任务执行——那时,它就不再只是耳机,而是真正的个人AI终端 🚀。

而现在,它已经走在通往那个未来的路上了。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

您可能感兴趣的与本文相关内容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