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首次实现突破经典极限的量子指纹识别

通过使用量子通信复杂度原理,潘建伟团队成功实现了一种新型的量子指纹识别技术,其传输信息量比经典极限降低了84%,这标志着量子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重大进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应用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光通信网络的业务量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迅速增长。考虑到有限的光纤线路资源,传递最少的信息来进行有效的数据处理和提高单根光纤信道容量是目前光通信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核心问题。量子通信除了可以提供无条件安全的信息传输手段外,也可以通过量子通信复杂度(Quantum Communication Complexity)研究为提高信道容量提供有效解决途径。量子通信复杂度研究利用量子力学的叠加原理,可以用量子信道提供更高的信道容量,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量子指纹识别。指纹识别主要应用于遥远双方进行信息比对,假设需要比对的信息量为N个比特,经典方法所需要传送的最小信息量为比特,而量子指纹识别可以将需要传送的信息量降低为 logN比特,以指数级数提高信道容量。

量子指纹识别理论于2001年提出,但受限于各种技术条件,国际上以往的实验都未能突破经典极限。潘建伟小组搭建了具有主动相位补偿的20公里长双Sagnac干涉仪,结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超导实验室研制的超低噪声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最终实现了传输信息量比经典极限低84%的量子指纹识别。该实验室不但是世界上首次突破经典极限的量子指纹识别,也是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信道容量相比经典信道的优越性。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突破经典极限的量子指纹识别

审稿人对这一工作的重要性给予高度认可,称赞这一实验为“提供了量子密钥分发之外的量子信息的重要应用”( “It is important to advance towards such implementations that provide a provable advantage thanks to the use of quantum resources, for protocols other than QKD.”),欧洲物理学会下属网站《物理世界》在文章未发表之前就该工作进行了报道,报道援引国际著名量子通信专家Norbert Luetkenhaus的评论,“这项研究将开启其他很多(量子通信)方面的应用。”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中科院超导电子学卓越创新中心、中科院-阿里巴巴量子计算实验室、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的支持。


作者:佚名

来源:51CTO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