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e中Bucket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Hive中使用Bucket的目的及实现方法。Bucket作为另一种数据切分方式,可以在不增加过多分区的情况下提高查询效率。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如何创建及使用Bucket。

  网友南京-李先森给了他收集的一些资料,如下:

  Buckets 对指定列计算 hash,根据 hash 值切分数据,目的是为了并行,每一个 Bucket 对应一个文件。如将 user 列分散至 32 个 bucket,首先对 user 列的值计算 hash,对应 hash 值为 0 的 HDFS 目录为:/ warehouse /xiaojun/dt =20100801/ctry=US/part-00000;hash 值为 20 的 HDFS 目录为:/ warehouse /xiaojun/dt =20100801/ctry=US/part-00020 

  这段描述是说用了bucket之后的,那为什么要用bucket,没说,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我从网上搜索到了Oreilly《Programming.Hive》这本书,然后在里面找到了答案,现在发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回顾一下分区,分区是切分数据的一种比较方便的方法,比较常用的就是按照日期来进行切分,bucket(中文意思就是篮子,可以放鸡蛋,哈哈)其实也是一种切分数据的方法。

  假设我们有一张日志表,我们需要按照日期和用户id来分区,目的是为了加快查询谁哪天干了什么,如下:

 CREATE TABLE weblog (url STRING, source_ip STRING)
> PARTITIONED BY (dt STRING, user_id INT);

  但是这里面用user_id去切分的话,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分区了,这些分区可大可小,这个数量是文件系统所不能承受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想加快查询速度,又避免出现如此多的小分区,篮子(bucket)就出现了。

  具体的用法是:

  

CREATE TABLE weblog (user_id INT, url STRING, source_ip STRING)
> PARTITIONED BY (dt STRING)
> CLUSTERED BY (user_id) INTO 96 BUCKETS;

  首先按照日期分区,分区结束之后再按照user_id把日志放在96个篮子,这样同一个用户的所有日志都会在同一个篮子里面,并且一个篮子里面有好多用户的日志。

  然后我们在插入数据的时候就要注意了,我们一定要设置hive.enforce.bucketing为true。

  

hive> SET hive.enforce.bucketing = true;
hive> FROM raw_logs > INSERT OVERWRITE TABLE weblog > PARTITION (dt='2009-02-25') > SELECT user_id, url, source_ip WHERE dt='2009-02-25';

  

  

  到此,bucket介绍完毕!

 

博文是转载的...

岑玉海: http://www.cnblogs.com/cenyuhai/p/3323467.html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juefan/p/3414476.html

<think>嗯,用户想了解Hive中的MapJoin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首先,我得回忆一下Hive的Map Join是什么。根据之前的引用资料,MapJoin是在Map阶段进行连接操作,避免了Reduce阶段,从而减少数据传输,提升性能。用户可能想知道为什么需要Map Join,可能是在处理大数据时遇到了性能问题。需要解释Map Join的原理,比如小表加载到内存,生成HashTable,然后大表在Map阶段直接连接。这里要注意引用中的信息,比如引用[2]提到节省Shuffle阶段的数据传输,引用[4]提到生成HashTableFiles并上传到DistributedCache。 接下来是使用方法,用户可能需要具体的配置步骤和示例。比如设置hive.auto.convert.join参数,或者使用注释提示。引用[5]提到了hive.ignore.mapjoin.hint的设置,以及如何用/*+ MAPJOIN(table)*/的语法。需要说明自动转换和手动提示两种方式。还要考虑适用场景,比如小表的大小限制,引用[3]提到当小表无法放入内存时可能需要BucketMap Join。这时候需要对比普通Map Join和BucketMap Join的区别,说明不同情况下的优化策略。 可能用户还会关心性能优化的细节,比如如何处理小表过大,或者自动转换的条件。引用[1]中的ConditionalTask动态选择MapJoin或Common Join,这点需要解释清楚,说明Hive如何自动判断表的大小来决定是否转换。 最后,生成相关问题的时候,要覆盖原理、配置、优化、对比和场景应用。比如如何控制小表大小,和CommonJoin的区别,BucketMap Join的作用,以及自动转换的条件。这些能帮助用户深入理解Map Join的不同方面,解决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think>### Hive Map Join 工作原理与使用详解 #### 一、核心原理 Map Join 是一种在 **Map 阶段直接完成表连接** 的优化技术,其核心流程如下: 1. **小表加载**:将小表数据(通常小于25MB,可通过参数调整)**全量加载到内存**,生成哈希表文件(HashTableFiles)[^4] 2. **分布式缓存**:将哈希表文件上传至 Hadoop 分布式缓存(DistributedCache),供所有 Mapper 共享访问[^4] 3. **Map阶段连接**:大表数据在 Map 任务中直接与内存中的哈希表进行匹配,消除 Reduce 阶段的数据传输开销[^2] 数学表达式说明连接效率: $$ \text{处理时间} = O(M) + O(N) $$ (M为小表数据量,N为大表数据量) #### 二、配置与使用 通过两种方式启用 Map Join: **1. 自动转换(推荐)** ```sql -- 开启自动转换(默认开启) SET hive.auto.convert.join = true; -- 设置小表阈值(默认25MB) SET hive.auto.convert.join.noconditionaltask.size = 51200000; -- 50MB ``` **2. 手动提示** ```sql SELECT /*+ MAPJOIN(small_table) */ big_table.id, small_table.name FROM big_table JOIN small_table ON big_table.id = small_table.id; ``` #### 三、优化特性 | 特性 | 说明 | 优化效果 | |------|------|---------| | 内存计算 | 小表数据驻留内存 | 减少磁盘IO | | 并行处理 | 各Mapper独立完成连接 | 避免数据倾斜 | | 动态选择 | Conditional Task 自动判断表大小[^1] | 智能切换 Map Join/Common Join | #### 四、高级应用场景 1. **Bucket Map Join**:当小表超过内存限制时,通过对连接字段分桶(Bucket)实现分区连接[^3] 2. **倾斜优化**:对倾斜键值单独处理,结合 `hive.optimize.skewjoin` 参数使用 3. **多表连接**:支持同时加载多个小表到内存(需控制总内存占用)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