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件很沮丧的事情开始吧:
我去朋友(佩)工作的大厦找她,她叫我到8楼,我进入大厦,穿过一道门禁(我以为是员工过去都需要刷卡的门禁)很淡定的从那里过去,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对。走到电梯前,我感觉莫名其秒,除了几个电梯门,我完全找不到任何可以指示我可以乘坐电梯上去的按钮,尽管我很不安但我想也许这是一楼,等会上了电梯就会知道了,我等了一会儿,刚好有人从电梯出来,我上了电梯,这下更加不安了,除了开门关门的按钮,我没有看到可以到达哪个楼层的按钮,我看着8楼的数字从我眼前滚过,我使劲的按着开门的按钮,电梯还是直直的往上走,我甚至有种恐惧感,这是怎么了?幸好电梯在上到二十几层的时候就停住了,我当时估计像获救了一样逃离了电梯,随后打电话给朋友才知道,进门那个看起来像门禁的前面有一座上面有若干个楼层的按钮的台子,你按到那一层确认后就会出现ABCD的指示,告诉你到哪座电梯乘坐,朋友还告诉我其实在大厅有专门的这样一个人——在你东张西望寻找着什么的时候,他就会过来告诉你怎么样乘坐电梯。难道都怪我当时太淡定了?
正式开始笔记
物体的外观为用户提供了正确操作所需要的关键线索——知识不仅存储在人的头脑中,而且还存储在客观世界。
记住:
-
- 不是你的错——是设计出了问题
- 设计原则——出现问题不要妄加批评,除非我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 概念模式(工作原理) 优秀的设计是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的沟通,只不过这种沟通要靠产品来体现。产品外观必须能够说明,即使控制器的位置和操作方法也需要一个概念模式——使用者能够自然而然而明显地体现控制器与其作用之间的关系,使用户一看就明白每一个控制器的功能(“自然匹配”)我的理解是:概念模式就是用户对产品功能和产品操作的认知,它决定了你会如何使用这个产品及对操作结果的一个理解。
- 反馈(显示操作结果)
- 限制因素(限制用户的使用范围)
- 预设用途(突出正确的操作方法,隐匿不正确的)
- 观察力——敏锐地观察周围的人和物,以及这两者间的相互作用。
所有伟大的设计都是在艺术美、可靠性、安全性、易用性、成本和功能之间寻求平衡与和谐。
科技发展神速,但人的变化却很缓慢。
(一)日用品中的设计问题
这是对我们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的描述及产生的原因的一个大概解释,是整本书的一个简述。
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的设计原则
- 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模型一个好的概念模式使我们能够预测操作行为的结果。心理模式:指人们通过经验、训练和教导,对自己、他人、环境以及接触到的事物形成的模式。一种物品的心理模式大多来自人们心中认为该物品能做什么和对物品构造的认识。因为设计人员和用户的沟通是通过产品系统的,产品的表象直接影响到用户的操作,所以一个产品的好的概念模式应该使设计模式和用户模式能够得到统一。
- 可视性
- 匹配原则自然匹配:利用物理环境类比和文化标准理念,设计出让用户一看就明白如何使用的产品。
- 反馈原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