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对如此多的供应链和价值链模型和标准时,我们不仅会产生这样的思考?什么力量在驱动着那些企业、团体甚至个人热衷于供应链模型和标准的研究与开发呢?显然,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利益——企业或商业利益、集团利益乃至国家利益,各种利益在驱动着供应链模型和标准的发展。
1、供应链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和大趋势下,无论是国际贸易还是国际转移,都在增加供应链的成本和风险,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会使得企业的盈利下降、出现亏损甚至因为债台高筑而倒闭,从原来的本国或本地区的产业转移到现在的跨国界或跨洲际的产业转移,在供应链个性化或多样化的背后是供应链的无序化,如果没有或不能提供供应链标准,那么,全球化的供应链将面临失控、断裂等诸多可能,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显得愈加重要。
为了加强供应链的管理和控制,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企业加入到供应链标准和模型的研发中来,而这其中有不乏各个行业的领导者,如沃尔玛、宝洁、飞利浦和IBM等商业巨人,它们是供应链模型和标准的有力推动者。
2、跨国公司面临着企业虚拟化的挑战
随着产业转移,发达国家不得不放弃了它们在原有国度或地区的制造活动,甚至放弃原来的产业(IBM被联想收购)。这样随之而来的是安全问题,企业虚拟化了,产业虚拟化了。
如何保持企业虚拟化条件下的控制力和竞争力?供应链模型和标准给出了答案或指明了方向。
供应链模型和标准的应用使得企业在提升其竞争力的同时又不失去控制力,虽然一些跨国公司已经不是有形的产业和产品的制造者,但是,供应链的执行和运作都在其计划的范围,它们从有形的产业链提升或转移到到无形的产业链中,继续维持它们在供应链的话语权。
3、技术性贸易壁垒
供应链既是技术又是科学,因此,无论是模型还是标准都是知识产权,它和产品、技术的知识产权具有同样的商业价值,过去,人们经历了产品的贸易壁垒,后来又出现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将来会遇到服务领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内媒体早有报道“目前被GFSI承认的认证标准有四个:BRC(英国),IFS(德国,法国),SQF(美国),DUTCHHACCP(荷兰)。而我国的食品供应商绝大多数只具备ISO、GMP、HACCP等认证,也就是说,如果在中国推行GFSI的话,那么几乎所有的国内食品供应商都必须再做零售商承认的认证,否则就不可能进入这些零售终端。”
国内企业不可能在全球供应链管理之外,因此,理性地对待可能遇到供应链标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c1l1x9j7v5/95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