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学习笔记-概论

本文概述了因特网的分层体系结构,包括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协议,并解释了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区别、多路复用与多路分解的概念以及局域网、广域网与互联网的关系。

第一章 概论

1.1 因特网体系结构(分层)

应用层: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SMTP(简单 Mail 协议)、TELNET(远程登录)、SSH(安全外壳)

传输层:TCP(传输控制协议)、UDP(用户数据报协议)、SCTP(流控制传输协议)

网络层:IP、路由协议、ICMP(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IGMP(因特网组管理协议)、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ARP(地址解析协议)

数据链路层:PPP(点对点协议)

物理层: 

OSI模型在传输层上方加入了表示层(上)、会话层(下),表示层是用来加密、解密、压缩、解压缩;但是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这个模型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模型。

 

1.2 结构示意图

在上面这个结构里,有几点说明:

1、数据从应用层到数据链路层分别称作:消息(Message)、数据段(Segment)、数据报(datagram)、帧(frame);

2、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区别:交换机主要是实现大家通过一根网线上网,大家分别拨号使用自己的宽带,互不影响;路由器比交换机多了一个虚拟拨号的功能,同一路由器下的网络传输速度互相会受影响,路由器可以具有交换机的功能。

1.3 多路复用与多路分解

多路复用:一个协议能够封装多个上层协议;

多路分解:一个协议能够解封投递到多个下层协议;

协议簇:

1.4 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

多个局域网、广域网(可以看做地理范围更大的局域网)连在一起,形成互联网

1.5 网络性能

延迟和丢包、吞吐量和带宽;

吞吐量:发送和 接收者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取决于最小的)

带宽:一条链路可达到的最大传输速率(bps)

1.6 FSK(频移键控)

频率不同来代表数字信息的0和1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jacklu/p/4283903.html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