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T C P / I P协议族中,网络层I P提供的是一种不可靠的服务。也就是说,它只是尽可能快地把分组从源结点送到目的结点,但是并不提供任何可靠性保证。而另一方面, T C P在不可靠的I P层上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运输层。为了提供这种可靠的服务, T C P采用了超时重传、发送和接收端到端的确认分组等机制。由此可见,运输层和网络层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
2.连接网络的另一个途径是使用网桥。网桥是在链路层上对网络进行互连,而路由器则是在网络层上对网络进行互连。网桥使得多个局域网( L A N)组合在一起,这样对上层来说就好像是一个局域网。
3.T C P和U D P是两种最为著名的运输层协议,二者都使用I P作为网络层协议。
4.I C M P是I P协议的附属协议。I P层用它来与其他主机或路由器交换错误报文和其他重要信息。(差错报文控制)
5.I G M P是I n t e r n e t组管理协议。它用来把一个U D P数据报多播到多个主机。(多播协议)
6.当应用程序用T C P传送数据时,数据被送入协议栈中,然后逐个通过每一层直到被当作
一串比特流送入网络。其中每一层对收到的数据都要增加一些首部信息(有时还要增加尾部信息),T C P传给I P的数据单元称作T C P报文段或简称为T C P段(T C P
s e g m e n t)。I P传给网络接口层的数据单元称作I P数据报(IP datagram)。通过以太网传输的比特流称作帧(Fr a m e )。
7.以太网数据帧的物理特性是其长度必须在4 6~1 5 0 0字节之间
8.4,由于T C P、U D P、I C M P和I G M P都要向I P传送数据,因此I P必须在生成的I P首部中加入某种标识,以表明数据属于哪一层。为此, I P在首部中存入一个长度为8 b i t的数值,称作协议域。1表示为I C M P协议, 2表示为I G M P协议, 6表示为T C P协议, 1 7表示为U D P协议。
9.当进一步描述T C P的细节时,我们将看到协议确实是通过目的端口号、源I P地址和源端口号进行解包的。
10.T C P和U D P采用16 bit的端口号来识别应用程序。那么这些端口号是如
何选择的呢?
服务器一般都是通过知名端口号来识别的。例如,对于每个T C P / I P实现来说, F T P服务器的T C P端口号都是2 1,每个Te l n e t服务器的T C P端口号都是2 3,每个T F T P (简单文件传送协议)服务器的U D P端口号都是6 9。任何T C P / I P实现所提供的服务都用知名的1~1 0 2 3之间的端口号。这些知名端口号由I n t e r n e t号分配机构(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IANA)来管理。
11.使用T C P / I P协议的应用程序通常采用两种应用编程接口( A P I):s o c k e t和T L I(运输层接口:Transport Layer Interface)。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colive/629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