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闻报道我国的耕地面积10%已经受重金属严重污染。听到这个消息我并没有觉得震惊-----也许此类令人震惊的事情听的、看的太多了!不过,由此我想到了土壤,想到了种子,想起了软件行业的环境。
     恕我直言,现在的中国大地,也没有过程改进的“土壤”,或者说过程改进的土壤也被严重污染了。一直以来,无数前辈们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引进“最佳实践”-------西方理念,如CMMI。引进本身没有错,如果土壤好、技术好、心态好,嫁接的果树也是可以开花的嘛。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假设不成立了。因此,又一些前辈们开始主张“我们自己的过程改进理论”,期冀种下属于我们自己的种子。前辈们就像“育种专家”,但是,除过土壤还是不好以外,“种庄稼的人”自己也出了问题,他们只顾眼下,无暇未来------改进不就是未来的事情么?!他们总这样想。 一颗种子为什么有生命力?不是因为种子的出身和被浇了多少肥,而是因为种子与生俱来的基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二者完美的组合。我们的过程改进主体-----那些软件企业们,绝大多数还不具备和种子一样的基因和能力。集体浮躁,是他们的时髦病。其实,何止软件企业呢?
    过程改进,其实,没有那么深奥。它的价值不是它的方法论,而是自我超越的组织文化。方法论可以让你和世界一起竞争,但自我超越的文化或者价值观才真正地让你春意无限、基业长青!我们的问题也恰恰在这里。企业没有文化!这就好比没有土壤。
    那么,为什么企业没有过程改进的文化,没有自我超越的价值观呢?简单的提一下吧。(1)我们软件业起步较晚。一直以来是“做学生”的,没有理论积累。(2)我们在过去20年里,急着赚钱,忽视了组织能力的建设。干多了“现学现卖”的事。(3)软件行业在改革的春风中,难免沾染了GDP的风气。(4)产业结构调整没有波及软件业。其实,软件业的产业结构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核心技术匮乏,工程能力低下,管理水平不高。这些都导致一个“高科技”领域的粗放式经济模式。其它的如:人力资源流动性大、国家理论研究缺失等,这些都不利于软件行业的自身的文化建设和过程改进。
    最后,关于过程改进及其“土壤恢复”的几点建议:
(1)让过程改进成为“领导的重大关切”。让领导先理解或看到过程改进的价值是过程不断改进的前提。只有领导认同的价值(口头认同没有价值),才可能变成组织的价值取向和企业文化。有人可能想到,自己的企业领导很重视过程改进,预算XX万进行能力成熟度评估。我说,评估只是过程改进的序曲,重要的是领导是否能“看淡评估、放眼文化”。我曾经服务过的一家国内有名的IT公司,在CMMI L3评估之后,英国的评估师慎重建议在L3上稳定运行3年左右再申请L4的评估。可是,在评估师走后几天,就启动了L4的评估准备工作。当然,只有找国内的评估师了,自己人,好说话,好办事嘛。这样的事情,我想,并不能说明过程改进在领导心中的正确位置吧。
(2)让过程改进成为“员工的日常行为”。这意味着,过程改进的真正动力和获益者就是员工自己。这也意味着,改进需要从下到上、从细小到系统地推动。革命式的过程改进一定也具有“革命的阶段性”,没有连续性。这种“革命的阶段性”很可能导致“革命的反弹”,犹如一些减肥措施。
(3)基于(1)和(2)的成功,逐步建立过程改进的体系或者方法论。
(4)不认流派,只认效果。如果推进西洋理念存在阻力,且效果不是很好,那么,建议你先从项目的工程过程开始,发现工程过程的问题,提高工程过程能力,一点一点的和工程师们推动过程的改善。这样做,对现有模式冲击小,效果显而易见,容易被接受。
(5)念经还是要“家里的和尚”。咨询公司和评估公司这些外来的和尚,好比是“共产国际的代表”,先进思想可以听听、学学,要来真的,还得靠咱们自己。
    最后声明,以上建议只能算是对过程改进爱好者的提醒,能不能如愿还得看你的企业环境和工作方法。如果运气不好,那就要准备做一个先驱型的改进者吧。无论如何,也要:向前!向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