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从业经验中沟通永远会成为工作中最重要,也可能是最影响效率和方法的问题点,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调整工作态度相比起提升有效的沟通来说难度会低的多。
从沟通大的层面上来看有二种,一种是人与人的沟通,另一种是组织间的沟通,当然也有人会说最终还是会落实到人的沟通上去。现实中其实还是有差别的,人与人说的是一对一的沟通,组织的沟通通常会一群人间的或多个部门不同群体间的沟通。人与人的沟通会涉及的问题是对一个问题的认知等多层面的问题,而组织间的沟通已经不是这个人的层面了。在工作中也会经常的组织会议,为一件事情讨论但最终没有任何的结果,一个决策半年没有下文。到底是什么影响了这些工作事情的进展,工作决策的进度呢?有效沟通障碍!
什么是有效的沟通,我认为,具体几个特点,
1、人员确定,不会把需要知道的人遗忘,常常有时开会前对于与会人员不确定,会开到一半想起还有谁没有通知到,临时叫进来。
2、目标确定,确定当前沟通的总目标,及沟通的事项,很沟通会议或个人沟通前根本不知道这次沟通的目的是什么,搞的大家心里带着无数据猜测去沟通,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一个统一的认知是不会有良好的效果。
3、结果导向,沟通的终极目标一定要达到,是为了解决工作认知的分岐还是工作目标的计划还是其它方面,在沟通完后一定要解决终极的问题。
如果以上三点少一点我认为都不算是有效的沟通,前二点都是为了第三点的目标做基础。
人与人的沟通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哪呢?
1、职位的差异:
在中国的管理上,通常“官文化”比较重,很少有职位低的向上沟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有的想法是上面说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沟通方式消极的,会导出很多的英雄主义,下属明明知道这个情况做下去有问题,他不说,等出事了然后跳出来说这个问题我有办法来解决。。。。更好的办法是由上向下沟通,这个实现难度比较低,但这种方式也未必能获到真实的信息。
2、专业差异:
特别是在和不同部门的同学沟通时,如果大家都说自己的术语,那么对于一个简单的问题会复杂化,不利于沟通,如果让一个做研发的人去和市场部的人沟通,市场部的人关心的是市场信息和用户信息,而研发人员关心的是实现,各用各的术语这样的沟通是不可能通畅连基础的认识都会不统一。所以沟通还是需要尽量的“白话”。
3、个人的偏见:
每个人的学识的对社区或工作的认识是不同的,这样就会存在某一个问题领域的认识偏差,甚至是偏见,有些偏见是个人的,也有些是社会的,当你带着偏见去沟通时就会有一种强烈的说服欲去沟通,这样的沟通不是有效的最大化而是偏见化。
怎么去避免这种偏见,不要带着自己去过的经验去理解当前的问题,不要带着过于专业的认识去看待沟通的问题点。更不能以个人喜好为出发点。以事实根据为出发点,以数据为根本。
4、过去的经验:
这也是很多人经常会在沟通中常常做为自我一方的沟通出发点,以过去的经验说话,或都说服对方,过去的经验的确很重要,特别是在没有任何参考的前提下,过去的经验只能是过去,只多是参考,因为情况的发展会随环境,时间的而变化。
小平同志说过“摸着石头过河”。
5、个人情绪:
这点触到很多人的痛,也有很多人因这个有了很多的教训,包括我个人也是,因为个人的情绪产生的抵触,因为个人的情绪会听不进去别人的见议。
组织沟通的障碍又会有哪些?
1、信息过载:
特别是在现在信息沟通发达的信息社会,每天面对的信息会很多,每个团队或组织面对发大量的信息,很多重要的信息对会埋在这些信息海洋里面,而失去了沟通的机会。让部门与部门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沟通中断。特别是像公司的报告,公司的邮件信息等,一段一段,有的还有附几页文稿。
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处理呢?简化!把重要的信息说出来,简单明了,摘要的方式表达到核心要点,所以写邮件或写报告也是一样,只需要把事情的重点讲清楚,要点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或色彩标注,如果有必要还需要指定相关的人员特别注意或回复。
2、时间:
组织间的沟通的时间通常会比个人间的沟通时间长,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决策或工作调整等。如果没有一个很强的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强调执行的开始时间,那么一项决策会迟迟没有结果,也会没有执行。
3、氛围:
我这一代的中国人基本上从小在压抑下长大,从小有意见不能向父母提,怕挨骂,有意见不能向在学校向老师提,怕老师骂开家长会,在公司也不敢向公司提意见怕没饭碗,所以导致现在很多公司的团队也好组织也罢,有话都放在心理,基本上都是公司的主管或老板造成的,没有给员工说话的机会或者是“权力”,那怕那天他大声叫话的时候,最后一句是“老子不干了”。
最后引用苏杰的一段话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iamleung/25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