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段CCD(蜜蜂消失)
常用ccd尺寸对比表
[1]
CCD,英文全称Colony Collapse Disorder,译为“蜂群崩溃失调”或“蜜蜂突然消失”,是一种导致蜂巢内的大批量工蜂突然消失的现象,原因至今仍不明确。有研究表明CCD 可能与
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Israeli acute paralysis virus)有关;也有提出导致CCD 的因素可能包括:
郊区城市化、杀虫剂、农药、虫害、蜜蜂营养不良、蜂群饲养管理不当、真菌感染、免疫力不足、
转基因农作物、气候变暖、电磁波辐射等,仍不清楚是单一原因,还是由多个因素组合引起;亦未能确定CCD 是否是一种新的自然现象,还是过去曾出现,但影响不显著,未引起关注的现象。
CCD发展史 CCD是于1969年由
美国贝尔实验室(Bell Labs)的维拉·
波义耳(Willard S. Boyle)和乔治·
史密斯(George E. Smith)所发明的。当时贝尔实验室正在发展影像电话和
半导体气泡式内存。将这两种新技术结合起来后,波义耳和史密斯得出一种装置,他们命名为“电荷‘气泡’元件”(Charge "Bubble" Devices)。这种装置的特性就是它能沿着一片半导体的表面传递电荷,便尝试用来做为记忆装置,当时只能从暂存器用“注入”电荷的方式输入记忆。但随即发现
光电效应能使此种元件表面产生电荷,而组成数位影像。 到了70年代,贝尔实验室的
研究员已经能用简单的线性装置捕捉影像,CCD就此诞生。有几家公司接续此一发明,着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包括快捷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
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和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其中快捷半导体的产品率先上市,于1974年发表500单元的线性装置和100x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