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科学家首次实现肉眼可见的量子纠缠

两个科研团队成功实现了肉眼可见的量子纠缠现象,通过让直径约为15微米的铝片和硅制梁发生纠缠,展示了量子效应在宏观尺度上的可能性。这种纠缠持续了30分钟之久,为构建量子互联网提供了新的可能。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两个科研团队在 26 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分别让仅为蜘蛛丝直径几倍的成对振动铝片、宽度可伸缩硅制梁发生了纠缠,将量子纠缠扩展到肉眼可见的领域,且纠缠时间更长,向构建量子互联网又迈出了一步。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的一个特性,指两个物体的属性相互交织,测量其中一个属性会立即揭示另一个的状态,即便两者距离遥远。但量子力学通常适用于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而不适用于人们日常所见的较大物体。

2912c1c0980a54ccfd69f7102aec08748140b428

图:来自M. A. Sillanpää团队的论文

芬兰阿尔托大学物理学家米卡 · 西兰帕(M. A. Sillanpää)的团队在实验中,让两个肉眼几乎可见、直径为 15 微米的圆形振动铝片发生了纠缠。每块铝片由约 1 万亿个原子组成,其像鼓面一样振动,并与在微腔内来回跳动的微波相互作用,微波就像乐队指挥,使两个鼓面的运动保持同步。

在以前的许多纠缠演示中,量子纠缠持续的时间较短,但新实验获得的量子纠缠持续了 30 分钟。西兰帕表示,这一量子纠缠理论上可以持续更长时间,“甚至永远进行下去”

3d135ea982785d706686bbbc8be58d3738da8caf

图:Sungkun Hong团队实验的装置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洪孙坤(音译,Sungkun Hong)团队,也在实验中让 15 微米长的、部分宽度可伸缩硅制梁发生了纠缠。但他们没有使用微波,而是另辟蹊径,使用通常在光纤电信网络中传输的红外光。

db86d7ffdab1ebd69ece6fda1c2e2142fa64ad47

图:来自Sungkun Hong团队的论文

洪孙坤说:“这是首次展示人造机械系统的纠缠,也是首次在人类制造的肉眼可见的结构中看到量子纠缠。”

研究人员表示,让这些特制结构发生纠缠,意味着距离实现量子互联网更近了一步。而量子互联网一旦建成,可让量子计算机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不可破解的通信。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8-04-28

本文作者:刘霞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新智元,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AI_era”。

原文链接:Nature:科学家首次实现肉眼可见的量子纠缠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