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老乔创业阶段,有以下感悟。(我不想描述书里写些什么了,如果想看,有正版电子书:)

老乔创业阶段:

1、从创业阶段看,老乔也是普通人。

老乔和很多创业者一样,刚开始也不是一个营销高手,也没有人教他商业技巧,就连找风投都像个没头的苍蝇,以为有好的作品就可以找到好的买家。为此碰了不少壁,他卖东西有点像水浒里“杨志卖刀”一样,你不识货只怪你没眼力,惹急我别怪我拿刀砍你,好坏自己看,我不做过多介绍,只找有缘人。还好终于遇到一个投资人,而且此人不光是投资人,还是营销高手,老乔真是赚到了。也不能说老乔运气好,只能应了那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千里马总会遇到伯乐的。

2、会哭是一种本事

老乔属于很感性的人(也许是装的),但老乔不认为哭是件很难看的事,哭是他处理问题的方法,常常把合伙人哭的没办法了,而屈从了他的意见。但我想,哭也得懂得方法。哭可以释放压力,可以排毒。但也得分对象,最起码他的合伙人很多都吃他这套。----成大事者不居小节

3、苹果营销学三大要素:共鸣、专注、灌输(EFI)

马库拉(上面说到的那个营销高手,老乔的投资人)把自己的原则写在了一页纸士,标题为"苹果营销哲学"其中强调了三点。

摘录

第一点是共鸣(empathy) ,就是紧密结合顾客的感受。"我们要比其他
任何公司都更好地理解使用者的需求。

----其实苹果公司开辟了很多领域,营销中”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我在90年代后期后才在我们的教科书上看到。人家苹果早在80年代初就已成形。

第二点是专注(focus) ,为了做好我们决定做的事情,我们必须拒绝所有不重要的机会。"

---这不用说,干任何事都需要专注,但苹果强调的是抓最重要的。
第三点也是同样重要的一点原则,有一个让人困惑的名字,灌输(impute) 。

人们是如何根据一家公司或一个产品传达的信号,来形成对它的判断。
"人们确实会以貌取物,他写道我们也许有最奸的产品、最高的质量、最实
用的软件等等,如果我们用一种潦草马虎的方式来展示,顾客就会认为我们的产
品也是潦草马虎的:而如果我们以创新的、专业的方式展示产品,那么优质的形
象也就被灌输到顾客的思想中了。"

---我想这就种灌输,在营销中应该叫”***式营销”,品牌推广。老乔把这点发挥的淋漓尽至。基本上所有商家都是追逐用户的需求时尚,而老乔是在引领用户的时尚。说句题外话,我的90高龄的姥姥,岁数太大老年病过多,以前每年在医院呆半年,自从我们把IPAD送给她,一年下来只去过一次医院。事实说明什么我不解释,苹果的产品我服气。

4、不近人情的老乔

老乔在公司筹备上市时,发了好多期权给很多人,但有些人就没有给,这些人中有陪他创业公共创业的,为他产品提供重要技术支持的,没有发到期权的找到老乔哭诉,老乔是爱哭,但别人的哭对他不好使。

----想做大事,就必须理性,像老乔这种感性和理性矛盾的复杂结合体不多见,老乔有自己的理由,而且理由很有说服力,公平合理。

5、不拘小节的老乔很注重细节

老乔的父亲曾经教导老乔,做事追求完美,而且要注重产品的”隐藏背面“,老乔的父亲举了例子,如果你要做衣柜,你可能在衣柜的表面和材质上要求很高,但也需要注重靠墙一面的后板的材质和外观。(这里我想到宜家的产品,宜家的产品就是表面光鲜,易于组装,从组织架构中宜家把顾客都变成了宜家的雇员(很多产品要自己装,找人装要另花钱),宜家很多产品背板就像纸壳,但这满足了一部分用户的需求,但宜家的产品你想用的长久不太可能。我家买个沙发,外观很不错,我体重轻坐着没觉察什么不对,但有一天一个200多斤的朋友坐了之后,我在一坐发现沙发的身高降低了,我没拆开看但估计下面的纸壳应该折了。)如果你买了苹果的产品,你会发现他的包装都很精美,你都舍不得扔。我的PAD从腿面滑下摔在地面砖上,只磕了一个小坑。------细节决定成败,始终专注细节将会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工作太忙,先写到这,后面写都是通过苹果产品的研发过程表现老乔的个性,我觉的中文翻译的有些杂乱,直白的英文翻译感觉不太适合中国人读。

看着看着,我决得我好像看到了老乔在笑,因为我们又被他带到圈里了。一本自传的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苹果外围的人被这本书带到了苹果中心,更多的是很多人又因为这本书聚集。老乔这个人很牛X,连死了都在创造价值。他不光会给APPLE带来更多的潜在价值,给我们这些普通人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