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企業升級策略與思考技術(2)
n站在產業升級的轉捩點上,如何掌握改革的契機?
n介紹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與麥肯錫(McKinsey)方法應用
by 高煥堂 2014.4.23
前言:這是我(高煥堂)於4/16日,在台灣著名的<新竹科學園區>的演講摘要,與各位粉絲分享之。
傳統決策技術
傳統決策技術仰賴於:
☆演繹邏輯
其特點是:偏於實證、加法和正向推理。這意味著,從現實的優勢基礎出發,去尋覓有把握的發展機會。
例如,看到市場上流行磁磚,許多廠商製造磁磚而賺錢了。於是,想到了自己現在擁有造專塊的技術,能夠迅速將現有技術轉移到造磁磚,而且能造出高品質的磁磚,具有生產技術的優勢基礎。
這就是偏於實證、加法和正向推理了。
新決策技術
當我們站在產業升級的轉捩點上,改換成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新決策技術立基於:
☆溯因邏輯
☆Big Data歸納邏輯
Big Data(大數據)與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之間的關係中,最具有爆發力的,並不是有了Big Data分析結果,然後才進行設計思考。反而是,先有設計思考,其依具未來商業機會、目標和策略,來引導Big Data的採集和分析,然後試圖<否證>設計方案,而非<實證>。
當企業面對轉型或升級情勢時,從既有優勢基礎出發,可能源於基礎優勢的流失,而難以找到具有競爭力的市場機會了。此時,必須走出自己的碉堡(既有優勢基礎,邁向更廣大的原野,尋覓更多<可能的機會>,而不是僅僅尋找具有優勢的<可靠的機會>。
當企業面對轉型或升級情勢時,從既有優勢基礎出發,可能源於基礎優勢的流失,而難以找到具有競爭力的市場機會了。此時,必須走出自己的碉堡(既有優勢基礎,邁向更廣大的原野,尋覓更多<可能的機會>,而不是僅僅尋找具有優勢的<可靠的機會>。
這些可能的機會,乍看之下,大多無法從自己的現實基礎(無論是優勢或非優勢)演藝推論出來,沒有一條可操作的思路或途徑。因而,被認為是<不可能達成的願景>(Inpossible Vision)。
舉例(1) :建房子
-- 現實情境:我現在做磚塊
-- 現實情境:新竹現在有IT技術優勢
-- 想像機會:想要升級為智慧服務型產業
乍看之下,無法從自己的現實基礎(IT技術優勢)演藝推論出來,沒有一條可操作的思路或途徑。因而,被認為是Inpossible Vision。
透過溯因推理的<引導-否証>邏輯,逐漸去蕪存菁而找到可互補的事物,加上自己的IT技術優勢;整合起來,就能支持演繹邏輯來釐清如何從現有IT優勢,轉移到做智慧服務形產業了。原來的Inpossible Vision也轉變成為Possible Vision了。
離開既有優勢的局限,發現更多更好賺錢的機會;透過設計思考(溯因推理),從這些可能的機會,逆向思考,引導我們去找到原來所未知的<可互補的新事物>,這過程稱為:Know Unknown的過程。
此Know Unknown的過程,就是設計思考帶來創新的關鍵所在。
“藝術上的修養不僅加深了我對藝術作品中那些詩情畫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讓我學會了藝術上大跨度的宏觀形象思維。這些東西對啟迪一個人在科學上的創新是很重要的。科學上的創新光靠嚴密的邏輯思維不行,創新的思想往往開始於形象思維,從大跨度的聯想中得到啟迪,然後再用嚴密的邏輯加以驗證。是不是真正的創新,就看是不是敢於研究別人沒有研究過的科學前沿問題,而不是別人已經說過的東西我們知道,沒有說過的東西,我們就不知道。”
其中最關鍵的是如何走出自己的碉堡,做大跨度的聯想,讓成功形象栩栩如生呢? 然後如何以嚴密邏輯逐步檢驗(實證或否證)呢? 如何知道大家都還不知道的東西(Know Unknowns)呢? 設計思考提供了答案,所以錢學森鼓勵科學家和工程師多接觸藝術和美學。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