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三步:(出了把硬盘安上)
1 硬盘分区 2 硬盘格式化 3 硬盘挂载
一 硬盘分区
我使用命令fdisk -l
查看分区信息 ,因为不会插图就不截图了
最下面会出现 Disk /dev/sdb doesn't contain a valid partition table
再命令fdisk /dev/sdb
输入m出现提示 (其中命令就不一一解释了,我也不会)
输入n 新建分区 (e扩展分区 p主分区 (分完扩展分区后可以 输入l 分逻辑分区))
扩展分区和主分区看自己情况,我分了两个主分区一个扩展分区(为了练练手)
分区大小可以用柱面数,也可以是+xxxM来直接标记大小
然后w保存退出,q不保存退出
再fdisk -l 不一样了吧
接下来格式化分区
mkfs -t ext3 -c /dev/sdb1 将sdb1格式化为ext3文件系统类型以此类推
格式化sdb2 sdb3~6
再新建一个目录树将这些分区挂上去就行了
eg mkdir /test
mount /dev/sdb1 /test
贴出linux的分区格式知识
Ext2: Ext2是GNU/Linux系统中标准的文件系统。这是Linux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件系统,它是专门为Linux设计的,拥有极快的速度和极小的CPU占用率。Ext2既可以用于标准的块设备(如硬盘),也被应用在软盘等移动存储设备上。 Ext3: Ext3是Ext2的下一代,也就是保有Ext2的格式之下再加上日志功能。Ext3是一种日志式文件系统(Journal File System),最大的特点是:它会将整个磁盘的写入动作完整的记录在磁盘的某个区域上,以便有需要时回溯追踪。当在某个过程中断时,系统可以根据这些记录直接回溯并重整被中断的部分,重整速度相当快。该分区格式被广泛应用在Linux系统中。 Linux swap: 它是Linux中一种专门用于交换分区的swap文件系统。Linux是使用这一整个分区作为交换空间。一般这个swap格式的交换分区是主内存的2倍。在内存不够时,Linux会将部分数据写到交换分区上。 VFAT: VFAT叫长文件名系统,这是一个与Windows系统兼容的Linux文件系统,支持长文件名,可以作为Windows与Linux交换文件的分区。
两个文件 /etc/fstab 和 /etc/mtab 可以看到分区的格式信息,另外运行一条命令也可以 df -T 不过他读取的是 /etc/mtab中的信息 貌似这样不挂载的分区信息将无法展现出来。
另外 fdisk 可以查看磁盘的分区的类型
例如:fdisk -l 可以列出分区信息里边有一个ID这个是就是分区的类型ID 可以到 fdisk 里用l命令查看具体分类!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singlegod/563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