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磁盘
1.分区挂载数据盘
fdisk -l
fdisk /dev/vdb
n回车
p回车
1回车
回车
回车
w回车
这样就会分成功。
b.格式化新分区:
fdisk -l
mkfs.ext4 /dev/vdb1
c.挂载
mkdir -p /chain
echo '/dev/vdb1 /chain ext4 defaults 0 0' >> /etc/fstab
mount -a 命令挂载新分区
d.验证新分区
df -h
2、文件
#1.查看
ls -a #列出所有文件,包括隐藏文件
ls -l #列出文件详细信息,例如权限等
ls -R #递归显示文件夹信息
ls do* #查看以do开头的文件夹里的内容
cat a.txt #查看a.txt文件,会一次显示所有内容
less a.txt #查看a.txt文件,可上下翻页
head -30 a.txt #查看前30行
tail -30 a.txt #查看末尾30行
tail -f a.txt #查看a.txt的新添加的信息,用于查看日志文件
#2.查找
find / -name search.html #从根目录递归往下找
find / -type f -name "*.log" | xargs grep "ERROR" #从根目录开始查找所有扩展名为.log的文本文件,并找出包含”ERROR”的行
find . -name "*.in" | xargs grep "thermcontact" #例子:从当前目录开始查找所有扩展名为.in的文本文件,并找出包含”thermcontact”的行
#3.新建
mkdir a #创建a目录
touch a.txt #不存在a.txt则创建,存在刷新a.txt的时间,也可创建隐藏文件
#4.复制
cp a.txt /var/ #复制到var文件夹中
cp -rv /var /root #把var文件夹复制到root文件夹中
#5.移动
mv a.txt /var/ #移动,mv当前文件夹下文件到当前文件,就是重命名
#6.删除
rm -f a.txt #强制删除a.txt文件
rm -r /var/* #递归删除文件夹 //*/
#7.同步
yum install -y rsync #安装,客户端服务端全部安装
rsync --daemon #服务端后台运行
netstat -lnpt #查看监听
rsync -avP -e "ssh -p 22" /chain/main/ root@47.8.8.8:/alidata/main/ #客户端执行文件同步,第一个服务器目录目录同步到第二个服务器目录
3、目录结构
bin #可执行二进制文件目录
boot #内核引导文件目录
dev #硬件设备,硬盘,网卡等所有硬件设备都被抽象为一个文件
etc #配置文件
home #家目录,每一个用户都在home中都有对应的一个文件夹,保存用户的私有文件
root #root用户的家目录,因为其权限特殊,没有放在home中
lib #库文件
media #自动挂载目录(不一定有这个目录)
mnt #挂载目录(肯定有这个目录)
opt #用户放大型软件
proc #系统实时信息,在内存中,不在硬盘上
sbin #只有root用户才可执行二进制文件目录
sys #底层硬件信息
tmp #临时信息,会自动删除
usr #装的软件默认在usr目录
var #经常变化的文件的目录,通常保存日志类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