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er Arc5耳机出厂固件签名验证流程还原
在智能音频设备越来越“卷”的今天,各家厂商除了拼音质、拼续航, 安全能力也悄然成为高端产品的分水岭 。Cleer Arc5作为一款定价破千元的TWS耳机,不仅在硬件堆料上拉满,在软件层面更是暗藏玄机——它用了一套完整的 安全启动链(Secure Boot)机制 ,确保每一行代码都“出身清白”。
这背后最核心的一环,就是 固件签名验证 。虽然官方从未公开细节,但通过逆向分析其固件镜像和启动日志,我们成功把这套“黑盒”机制给扒了个底朝天 🕵️♂️。
整个验证过程就像一场层层通关的身份审查:从芯片出厂那一刻起,信任的种子就被种下;每加载一段新代码,都要“验明正身”,否则直接拒之门外。而这一切的信任源头,正是固化在芯片里的那一小段不可篡改的ROM代码,以及藏在Flash深处的公钥。
有意思的是,我们在固件中发现了一个关键线索:
公钥模数(Modulus)被大端序存储在
0x8000
附近,指数固定为
0x10001
——这是典型的RSA-2048配置,而且极有可能运行在BES2600系列这类支持硬件加解密引擎的蓝牙SoC上。
那么问题来了:它是怎么做到“千里走单骑,不带一寸假”的?咱们不妨顺着启动流程一步步拆解。
当耳机上电,第一棒由Mask ROM接手,它会加载并执行位于
0x0000
的一级Bootloader(Boot0)。此时,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Boot0的任务不是立刻跳转,而是先去读取二级引导程序BL2的镜像及其附带的数字签名,然后调用验签函数:
int verify_firmware_signature(const uint8_t *firmware, size_t fw_len,
const uint8_t *signature, size_t sig_len) {
uint8_t hash_local[32];
uint8_t hash_decrypted[32];
// Step 1: 计算本地SHA256
sha256_calculate(firmware, fw_len, hash_local);
// Step 2: 使用公钥解密签名
rsa_decrypt_pkcs1_v15(signature, sig_len,
CLEER_PUBLIC_KEY_N, CLEER_PUBLIC_KEY_E,
hash_decrypted);
// Step 3: 比对哈希值
if (memcmp(hash_local, hash_decrypted, 32) != 0) {
LOG_ERR("Hash mismatch! Firmware tampered.");
return -1;
}
LOG_INFO("Signature verification passed.");
return 0;
}
这段代码看似简单,实则步步惊心 🔐。
首先,对即将加载的BL2计算一次SHA-256摘要;接着,用预存的公钥对签名块进行PKCS#1 v1.5填充模式下的RSA解密,还原出原始哈希值;最后两者比对,一致才能放行。
小贴士💡:这个过程通常跑在SRAM里,避免被恶意代码劫持。而且很多SoC(比如BES)还提供了ROM API直连硬件加速模块,一次验签甚至能压到 <15ms !
一旦BL2通过验证,系统就会将其解压或复制到内存中并跳转执行。接下来,轮到BL2来验证主应用固件(RTOS App),形成一个 链式信任传递 结构:
[ROM Code]
↓ (信任根 RoT)
[Boot0 – 验证BL2]
↓ (使用公钥解密签名,比对摘要)
[BL2 – 验证App FW]
↓
[RTOS 启动,启用加密外设]
这种“父验子”的设计,构建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可信执行环境(TEE),任何中间环节被篡改都会导致启动失败。
说到签名算法本身,目前来看Cleer Arc5采用的是 RSA-2048 + SHA-256 + PKCS#1 v1.5 组合拳。虽然ECDSA近年来更受青睐(尤其Apple生态偏爱P256曲线),但从现有证据看,Cleer还是选择了更成熟稳定的RSA方案。
为什么?很简单:工具链完善、调试方便、抗侧信道攻击能力强,特别适合资源受限的MCU平台。不过我们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固件中存在一个未启用的
ecc_verify()
函数桩 🧩。
这意味着什么?很可能未来版本会向ECDSA迁移!毕竟后者优势太明显了:
| 对比项 | RSA-2048 | ECDSA-P256 |
|---|---|---|
| 密钥长度 | 256字节 | 64字节 |
| 安全强度 | ~112位 | ~128位 |
| 验签速度 | 中等 | 快30%~50% |
| 存储开销 | 高 | 极低 |
尤其是对于TWS耳机这种空间敏感型设备,省下的Flash空间可能就意味着能多塞一组音效算法或者升级蓝牙协议栈 👀。
迁移动机也很清晰:
- 缩短启动时间(更快验签 = 更快开机)
- 减少公钥存储压力(256字节 → 64字节,整整少了192字节!)
- 跟进FIPS 140-2等行业合规趋势
所以别看现在是RSA天下,下一波更新说不定就悄悄切过去了。
再来看看这套机制在整个系统中的实际角色。我们可以画出一张简化的安全架构图:
+------------------+ +--------------------+
| 生产服务器 |<----->| OTA 更新包生成系统 |
| (私钥签名) | | (SignTool) |
+------------------+ +--------------------+
↓ (签名固件传输)
+--------------------------------------------------+
| Cleer Arc5 耳机 |
| |
| [Mask ROM] → [Boot0] → [BL2] → [RTOS App] |
| ↑ ↑ ↑ ↑ |
| 固化公钥 验BL2 验App 验插件 |
| |
| Flash布局: |
| 0x0000: Boot0 |
| 0x8000: Public Key & Config |
| 0x10000: BL2 |
| 0x20000: Signed Firmware (+ Sig at tail) |
+--------------------------------------------------+
整个生命周期分为两个阶段:
1. 出厂烧录阶段
制造商将公钥写入Flash特定区域(理想情况应使用OTP/eFuse一次性编程熔丝),所有后续固件均需由离线保管的私钥签名后下发至产线烧录器。这样即使产线员工想动手脚,没有私钥也无计可施。
2. OTA升级期间
新固件包包含完整签名信息,下载完成后由BL2重新触发验签流程。若失败,则自动回滚至上一可用版本,防止“变砖”。
当然,光有签名还不够,还得防降级攻击 ❌。试想一下,攻击者故意推送一个旧版漏洞固件,虽然签名合法,但安全性早已过时。为此,Cleer在固件头中嵌入了版本号字段,并由Bootloader强制校验:
struct firmware_header {
uint32_t magic; // 0xCLEER12
uint32_t version; // 0x010203 -> v1.2.3
uint32_t image_size;
uint8_t sha256[32];
// ... signature follows
};
只要检测到版本低于当前,立即拒绝安装。这一招,让“时光倒流”式的攻击彻底失效。
但也不是没有改进空间 😅。
比如当前公钥存放于普通Flash区,而非更安全的eFuse或OTP区域——这就意味着理论上可以通过patch掉公钥的方式来绕过验证(当然前提是能获取物理访问权限+破解调试接口)。建议厂商后续加强这方面防护,至少配合CRC校验或哈希锁定机制。
另外,对于大型固件(如带DSP音效插件的场景),可以考虑引入 Merkle Tree分块验证 ,实现流式处理,避免一次性加载全部数据造成内存压力。
还有个小建议:出厂后务必熔断JTAG/SWD调试口,防止攻击者通过边界扫描提取密钥或注入代码。毕竟,再多的软件防护,也抵不过一根调试线带来的致命漏洞。
回到最初的问题:这套机制到底解决了哪些现实威胁?
| 安全威胁 | 防御方式 |
|---|---|
| 伪造固件刷机 | 无正确私钥无法生成有效签名 ✅ |
| 中间人篡改OTA包 | 即使修改一字节也会导致哈希不匹配 ✅ |
| 回滚攻击(Downgrade Attack) | 版本号检查 + 拒绝旧版 ✅ |
| 物理提取固件重用 | 若未破解私钥,仍无法修改后重新签名 ✅ |
可以说,这套基于非对称加密的安全启动链,已经构筑起了相当坚固的第一道防线。
更重要的是,它的设计思路具有很强的通用性。无论是做TWS耳机、智能手表,还是IoT终端,都可以参考这套模型来自研安全框架。特别是那些打算自建OTA系统的团队,完全可以拿这套流程当作蓝本,快速搭建起自己的可信启动体系。
未来随着RISC-V架构在音频SoC中的普及,类似的签名验证机制将成为标配。谁掌握了从信任根到应用层的全流程控制权,谁就能在智能硬件的安全竞赛中占据先机 🚀。
而现在,你已经知道了Cleer Arc5的秘密武器是什么。是不是感觉,听音乐的时候都多了几分安全感?🎧🔐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
322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