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神达收购麦哲伦

得到这个消息是一天晚上和朋友聊天,大概已经是收购消息发布后的一个星期样子了。今天又通过邮件订阅看了泡泡网都先生的文章,感觉分析还是不错的。只是在这里,可能也简单说一下我的简单想法吧。

关于麦哲伦Magellan、神达Mitac以及宇达电通MIO:麦哲伦公司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公司,刚开始的时候叫麦哲伦,后来被泰雷兹Thales收购,麦哲伦纳入为Thales公司下面,然后Thales又被一投资集团收购,公司又重新更名为麦哲伦。(请参考百度百科来源:麦哲伦GPS)。麦哲伦公司是一家美国公司,主要从事GPS接收机、手持GPS、车载GPS等。神达集团Mitac是一家台湾企业,名声最大的当然是电脑相关数码相关产品,并且拥有强大的代工业务。GPS当然属于数码电子类产品,而宇达电通MIO即是神达mitac的一个自有GPS品牌。

在我的印象中,总觉得麦哲伦是一家主要从事手持GPS的公司,因为在手持GPS方面,麦哲伦和Garmin总是打的不可开交,在市场上能够看到的最多的手持GPS设备也基本上是这两家公司的。而麦哲伦的车载导航GPS,大概是在这两年进入大陆市场的,不过我一直觉得麦哲伦GPS蛮没有意思的,从硬件来看,是由神达代工的,从软件来看,是由上海梦擎提供的,硬件和软件一组合就成了麦哲伦车载导航GPS,那它的核心何在?也许,仅仅是依靠麦哲伦这个名字在GPS业界的名气罢了。所以,看到国内媒体报道麦哲伦车载GPS这个大品牌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好笑的。但是,麦哲伦还是冲入了车载GPS市场,据说市场也还算可以,但也占不了多少的市场份额。

神达Mitac旗下的宇达电通MIO,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品牌,个人认为是大陆GPS市场的前三甲。MIO很早就涉足GPS,你看当时的型号为168的PDA,据说是最早的带GPS的PDA,虽然市场上骂声一片,但至少还是非常早推出的带GPS的PDA。MIO也是不浮不躁,骂归骂做归做,几年下来不断进取,终于在GPS市场拥有一席之地,并且今天的名声也很不错,而看便携类GPS和GPS商务手机,也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从市场来看,用“无孔不入”这个词来形容MIO非常贴切,这也是MIO非常厉害的地方,你看铺天盖地的广告,产品功能方面也永争第一,还比如获得世博会合作伙伴,市场的炒作非常的厉害,IT渠道做的非常好,当然MIO所投入的费用也是巨大的,包括像获得世博合作伙伴、邀请magicQ代言等。

如何看待神达Mitac收购麦哲伦Magellan。首先这里的收购仅仅是收购民用产品部门,而不是整个公司。我觉得老美还是非常聪明的,麦哲伦的名气主要在手持GPS等方面,而车载导航GPS是一个很弱的产品线,在赢利甚微的情况下,当然就把它卖掉罗,可能就如同IBM卖掉PC部门一样。并且,麦哲伦GPS在车载方面竞争力确实不强,人家的硬件加上人家的软件贴上自己的牌子就成了麦哲伦品牌,这是一个非常没有竞争力的表现。而神达收购麦哲伦,可能确如人家所言,走产品差异化路线,就如同希捷收购迈拓。从大陆的市场来看,收购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由于大陆导航市场并不成熟,所以对于产品差异化是不会有太多感觉的,加上麦哲伦的市场份额,并不觉得这样的收购对于大陆导航市场有多大的影响。再从神达收购NAVMAN来看,收购完了以后NAVMAN就从大陆市场消失了,本来好好的一家欧洲公司结果就杳无音信了,早期的时候还能够看到NAVMAN的产品,但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了,而且从软件方面来看,大陆市场MIO也并没有采用NAVMAN的软件,可能NAVMAN本身就没有大陆的导航软件吧,据说NAVMAN的大陆导航软件也是第三方提供的。至于欧美是否采用NAVMAN或者Magellan,个人不得而知,但从大陆市场来看,神达的收购并不会对市场造成太大的影响,反而让人觉得,MIO是在清扫竞争对手,收购一个就消灭一个,但愿不是如此。神达真的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台湾公司。

从全球来看神达收购麦哲伦民用产品是一件好事情,一是在金融危机的大潮中不需要付出太大的资本就可以获得收购,二是对于MIO作为一个紧随Garmin和TOMTOM后面的品牌,收购完全可以增加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并提高知名度。可能对于麦哲伦来说也是好事,更加集中精力研发销售手持GPS,而关于手持与车载的融合化,个人认为有,但不是绝对,毕竟这两个不同的专业领域,手持讲究轻便小巧防水耐摔,车载虽然也讲究便携但都希望大屏幕,就此点来看,即使融合也绝对有差异,所以手持会提供简单的车导功能,车载提供简单的手持的功能,这绝对是一个趋势,但各有利弊不会融合为一。

Garmin如何面对这样的收购。我在想,要是Garmin出面也去收购麦哲伦的民用产品部,那麦哲伦卖不卖,有可能还不卖,毕竟两家在手持GPS领域是死对头,并且这样的影响力冲击也未免太大了。收购肯定会对Garmin有所影响,但我们必须感叹的是神达仅仅是收购了麦哲伦的民用产品部,对于Garmin来说车载导航自有自己的天下,北美欧洲是已经瓜分了的战场,而现在唯一拼杀的应该是在大陆市场了,整体来说收购对于Garmin的影响不大。但收购导致竞争格局的变化,促进导航产品的创新等,确实是一件好事情。

 

泡泡网的报道,分析还是很不错的:危机促进整合!麦哲伦收购案深度分析

业界大事,Mitac全面接管麦哲伦民用产品部
Mitac总部设在中国台湾,拥有庞大的OEM/ODM产业,同时经营自有品牌Mio,在导航产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11月15日,Mitac宣布将以最高9600万美元收购麦哲伦的民用产品部门。此次收购案涉及麦哲伦的民用部门的所有资产和负债,其商标使用权、软件、售后等所有都被Mitac所接手。收购金额的具体数目现在还未最终敲定,但最多不会超过9600万美元。此计划将从2009年1月开始实施。
麦哲伦是北美GPS市场的领军品牌之一,在车载领域主要有两个系列,分别是RoadMate和Maestro,另外在户外运动方面还有Triton系列。此次收购完成之后,Mitac的整体实力将大大增强。日后Mitac将拥有Mio、NAVMAN(2007年3月被Mitac收购)和麦哲伦三个主力品牌,它们之间保持独立运作。
Mitac与麦哲伦的专业产品部将来是何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Mitac曾经是麦哲伦的ODM/OEM供应者。由于Mitac声称将逐渐减少其他厂家为麦哲伦代工,因此收购案将对麦哲伦的3个OEM供应商造成负面影响,分别是Kinpo Electronics、Wistron和Foxconn。在2007年第四季度,麦哲伦在北美市场占有率为20%,而在2008年第三季度,其占有率已经跌到10%,现在正是Mitac和TomTom以及GARMIN竞争的机会。
麦哲伦Triton系列体现了手持与车载融合化的趋势
Mitac收购麦哲伦花了9600万美元,而Shah Capital在2006年收购麦哲伦的价码是1.7亿。然而这并不能说明麦哲伦的身价跌了,因为那次收购案还涉及到专业产品部。因此我们猜测Shah Capital还保留着Magellan商标的部分使用权,甚至可能和Mitac之间存在一个合作协议。麦哲伦Triton系列使用的MobileMapper平台表明了其手持与车载融合化的趋势,这些不能不让我们怀疑日后麦哲伦的专业产品部会和Mitac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品牌层面会有什么动作?
在品牌层面,Mitac极有可能在北美放弃Mio品牌,从而让Magellan这个牌子的知名度发挥最大效用。
此次收购,对于双方都是双赢的好事
尽管与车载机相比其尺寸小了点,但随着价格的不断下降,手持机的认可度会逐渐提高。在手持机领域,GARMIN几乎占据了垄断地位,此次收购案之后Mitac在手持方面的实力将大大增强。
当Windows CE逐渐在PND上普及,麦哲伦面对这个趋势有些不知所措,表现最明显的就是Triton系列,出现了许多Bug。相比之下Mitac在该平台上则表现的游刃有余,可以弥补麦哲伦产品以往的缺憾。
面对整合,GARMIN如何面对?
同时,无论是Mitac还是麦哲伦,在创新方面都比GARMIN有冲劲,因此前两者的合并势必让GARMIN很头疼。在GPS的附加应用方面或许是Mitac的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看,GARMIN肯定也会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增大自身研发力度,这样的良性竞争无论对于产业还是对消费者都是件好事。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Tangf/archive/2009/01/01/1366415.html

标题SpringBoot智能在线预约挂号系统研究AI更换标题第1章引言介绍智能在线预约挂号系统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论文创新点。1.1研究背景与意义阐述智能在线预约挂号系统对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的重要性。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国内外智能在线预约挂号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情况。1.3研究方法及创新点概述本文采用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第2章相关理论总结智能在线预约挂号系统相关理论,包括系统架构、开发技术等。2.1系统架构设计理论介绍系统架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2.2SpringBoot开发框架理论阐述SpringBoot框架的特点、优势及其在系统开发中的应用。2.3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理论介绍数据库设计原则、数据模型及数据库管理系统。2.4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理论讨论网络安全威胁、数据保护技术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第3章SpringBoot智能在线预约挂号系统设计详细介绍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功能模块划分、数据库设计等。3.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划分系统功能模块,如用户管理、挂号管理、医生排班等。3.2数据库设计与实现设计数据库表结构,确定字段类型、主键及外键关系。3.3用户界面设计设计用户友好的界面,提升用户体验。3.4系统安全设计阐述系统安全策略,包括用户认证、数据加密等。第4章系统实现与测试介绍系统的实现过程,包括编码、测试及优化等。4.1系统编码实现采用SpringBoot框架进行系统编码实现。4.2系统测试方法介绍系统测试的方法、步骤及测试用例设计。4.3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对系统进行性能测试,分析测试结果并提出优化建议。4.4系统优化与改进根据测试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提升系统性能。第5章研究结果呈现系统实现后的效果,包括功能实现、性能提升等。5.1系统功能实现效果展示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实现效果,如挂号成功界面等。5.2系统性能提升效果对比优化前后的系统性能
在金融行业中,对信用风险的判断是核心环节之一,其结果对机构的信贷政策和风险控制策略有直接影响。本文将围绕如何借助机器学习方法,尤其是Sklearn工具包,建立用于判断信用状况的预测系统。文中将涵盖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等常见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流程进行说明。 一、机器学习基本概念 机器学习属于人工智能的子领域,其基本理念是通过数据自动学习规律,而非依赖人工设定规则。在信贷分析中,该技术可用于挖掘历史数据中的潜在规律,进而对未来的信用表现进行预测。 二、Sklearn工具包概述 Sklearn(Scikit-learn)是Python语言中广泛使用的机器学习模块,提供多种数据处理和建模功能。它简化了数据清洗、特征提取、模型构建、验证与优化等流程,是数据科学项目中的常用工具。 三、逻辑回归模型 逻辑回归是一种常用于分类任务的线性模型,特别适用于二类问题。在信用评估中,该模型可用于判断借款人是否可能违约。其通过逻辑函数将输出映射为0到1之间的概率值,从而表示违约的可能性。 四、支持向量机模型 支持向量机是一种用于监督学习的算法,适用于数据维度高、样本量小的情况。在信用分析中,该方法能够通过寻找最佳分割面,区分违约与非违约客户。通过选用不同核函数,可应对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提升预测精度。 五、数据预处理步骤 在建模前,需对原始数据进行清理与转换,包括处理缺失值、识别异常点、标准化数值、筛选有效特征等。对于信用评分,常见的输入变量包括收入水平、负债比例、信用历史记录、职业稳定性等。预处理有助于减少噪声干扰,增强模型的适应性。 六、模型构建与验证 借助Sklearn,可以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并通过交叉验证调整参数以提升模型性能。常用评估指标包括准确率、召回率、F1值以及AUC-ROC曲线。在处理不平衡数据时,更应关注模型的召回率与特异性。 七、集成学习方法 为提升模型预测能力,可采用集成策略,如结合多个模型的预测结果。这有助于降低单一模型的偏差与方差,增强整体预测的稳定性与准确性。 综上,基于机器学习的信用评估系统可通过Sklearn中的多种算法,结合合理的数据处理与模型优化,实现对借款人信用状况的精准判断。在实际应用中,需持续调整模型以适应市场变化,保障预测结果的长期有效性。 资源来源于网络分享,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于商业,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