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zoj4826][Hnoi2017]影魔_单调栈_主席树

本文详细解析了影魔bzoj-4826Hnoi-2017题目,通过使用单调栈求解数列中满足特定条件的点对,结合主席树和标记永久化实现高效的统计。代码示例展示了具体的实现细节。

影魔 bzoj-4826 Hnoi-2017

题目大意:给定一个$n$个数的序列$a$,求满足一下情况的点对个数:

注释:$1\le n,m\le 2\cdot 10^5$,$1\le p1,p2\le 1000$。


想法

我们先用单调栈求出一个数左边第一个比它大的,和右边第一个比它大的。$l_i$和$r_i$就表示这两个值。

然后我们发现,$(l_i,r_i)$就是一个合法的第一个条件的点对。

接下来我们考虑如何统计第二个条件的点对。

第二个条件的话如果还想用刚才的值表示的话,我们发现就是在平面上枚举一个线段,然后把这个线段染色。

每次统计一个矩形中多少个点是染色的。

而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主席树+标记永久化来实现的。

Code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stdio>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algorithm>
#define N 200010 
#define lson l,mid,ls[x],ls[y]
#define rson mid+1,r,rs[x],rs[y]
using namespace std; typedef long long ll;
char *p1,*p2,buf[100000];
#define nc() (p1==p2&&(p2=(p1=buf)+fread(buf,1,100000,stdin),p1==p2)?EOF:*p1++)
int rd() {int x=0; char c=nc(); while(c<48) c=nc(); while(c>47) x=(((x<<2)+x)<<1)+(c^48),c=nc(); return x;}
struct Node
{
	int x,l,r; ll p;
	Node() {}
	Node(int x_,int l_,int r_,ll p_) {x=x_,l=l_,r=r_,p=p_;}
}v[N<<2];
int a[N],lp[N],rp[N],sta[N],top,cnt,root[N],ls[N<<6],rs[N<<6],tot;
ll sum[N<<6],add[N<<6];
inline bool cmp(const Node &a,const Node &b) {return a.x<b.x;}
inline void pushup(int x) {sum[x]=sum[ls[x]]+sum[rs[x]];}
void insert(int b,int e,ll a,int l,int r,int x,int &y)
{
	y=++tot,ls[y]=ls[x],rs[y]=rs[x],add[y]=add[x],sum[y]=sum[x]+a*(e-b+1);
	if(b==l&&r==e) {add[y]+=a; return;}
	int mid=(l+r)>>1;
	if(e<=mid) insert(b,e,a,lson);
	else if(b>mid) insert(b,e,a,rson);
	else insert(b,mid,a,lson),insert(mid+1,e,a,rson);
}
ll query(int b,int e,int l,int r,int x,int y)
{
	if(b<=l&&r<=e) return sum[y]-sum[x];
	int mid=(l+r)>>1; ll ans=(add[y]-add[x])*(e-b+1);
	if(e<=mid) return ans+query(b,e,lson);
	else if(b>mid) return ans+query(b,e,rson);
	else return ans+query(b,mid,lson)+query(mid+1,e,rson);
}
int main()
{
	int n,m,i,j,x,y;
	ll p1,p2;
	n=rd(),m=rd(); p1=rd(),p2=rd(); for(int i=1;i<=n;i++) a[i]=rd();
	a[0]=a[n+1]=1<<30,top=1;
	for(i=1;i<=n;i++)
	{
		while(a[sta[top]]<a[i]) top--;
		lp[i]=sta[top],sta[++top]=i;
	}
	top=1,sta[1]=n+1;
	for(i=n;i>=1;i--)
	{
		while(a[sta[top]]<a[i])top--;
		rp[i]=sta[top],sta[++top]=i;
	}
	for(i=1;i<=n;i++)
	{
		if(lp[i]!=0&&rp[i]!=n+1) v[++cnt]=Node(lp[i],rp[i],rp[i],p1);
		if(i<n) v[++cnt]=Node(i,i+1,i+1,p1);
		if(lp[i]!=0&&rp[i]-i>1) v[++cnt]=Node(lp[i],i+1,rp[i]-1,p2);
		if(rp[i]!=n+1&&i-lp[i]>1) v[++cnt]=Node(rp[i],lp[i]+1,i-1,p2);
	}
	sort(v+1,v+cnt+1,cmp);
	for(i=j=1;i<=n;i++)
	{
		root[i]=root[i-1];
		while(j<=cnt&&v[j].x==i)
			insert(v[j].l,v[j].r,v[j].p,1,n,root[i],root[i]),j++;
	}
	while(m--)
	{
		x=rd(),y=rd();
		printf("%lld\n",query(x,y,1,n,root[x-1],root[y]));
	}
	return 0;
}

小结:好题。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ShuraK/p/10238938.html

标题基于Python的自主学习系统后端设计与实现AI更换标题第1章引言介绍自主学习系统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1研究背景与意义阐述自主学习系统在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国内外在自主学习系统后端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1.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概述本文采用Python技术栈的设计方法和系统创新点。第2章相关理论与技术总结自主学习系统后端开发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基础。2.1自主学习系统理论阐述自主学习系统的定义、特征和理论基础。2.2Python后端技术栈介绍DjangoFlask等Python后端框架及其适用场景。2.3数据库技术讨论关系型和非关系型数据库在系统中的应用方案。第3章系统设计与实现详细介绍自主学习系统后端的设计方案和实现过程。3.1系统架构设计提出基于微服务的系统架构设计方案。3.2核心模块设计详细说明用户管理、学习资源管理、进度跟踪等核心模块设计。3.3关键技术实现阐述个性化推荐算法、学习行为分析等关键技术的实现。第4章系统测试与评估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评估。4.1测试环境与方法介绍测试环境配置和采用的测试方法。4.2功能测试结果展示各功能模块的测试结果和问题修复情况。4.3性能评估分析分析系统在高并发等场景下的性能表现。第5章结论与展望总结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改进方向。5.1研究结论概括系统设计的主要成果和技术创新。5.2未来展望指出系统局限性并提出后续优化方向。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