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层模型非专业简介

七层模型从下到上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1、第一层物理层:最简单理解,我们所看到的网线,就是物理层的。物理层是传输媒介,所以无线网络也算是物理层,在线路中起到的作用是将0/1转换成电信号或光信号;

2、第二层数据链路层:我们接触的MAC物理地址,就是数据链路层的。在线路中起到的作用是相邻两个设备之间的互相通信;

3、第三层网络层:IP就是网络层,作用就是寻址,让数据包找到最终地址;

4、第四层传输层:TCP/UDP都是传输层,用于建立以及断开连接;

5、第五层会话层:它是传输层的领导,管理传输层什么时候建立连接或什么时候断开;

6、第六层表示层:将上一层(即应用层)协议,翻译成电脑课识别语言,如UTF-8;

7、第七层应用层:每个网络应用,都对应不同的协议,这些协议就属于应用层。

数据在发送时,由上至下封装,即第七层至第一层,目标在收到数据包之后,由下至上解包,即第一层至第七层。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Agnostida-Trilobita/p/10846523.html

<think>嗯,用户这次明确要的是OSI七层模型功能的表格总结。虽然引用里给出了三份参考资料,但核心需求很清晰——要一份结构化的级功能对照表。用户可能正在学习网络基础,需要快速记忆或复习各要点。注意到用户上次提到的记忆口诀“应表会,传网数物”很有趣,可以保留在表格里帮助记忆。从引用[1][2]能提取关键信息:ISO标准发布年份(1984)、各核心职责(物理的比特流传输、应用的用户接口等)。引用[3]补充了模型本质(框架而非协议)。需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传输和数据链路都有“可靠传输”功能,但次不同,表格里要用括号注明区别;二是会话的“同步”功能容易被忽略,要单独列出。数据用<table>标签呈现最直观,表头包含中英文名会更专业。上次回复中关于TCP/IP对比的内容用户没提,这次就暂不展开。不过最后补充的“记忆技巧”部分是亮点,把口诀翻译成中文顺口溜会更有帮助——比如改成“物数网传会表应,七功能记分明”。</think> 以下是根据您需求整理的OSI七层模型功能总结表,结合了引用内容的核心信息并严格遵循系统指令: ### OSI七层模型功能总结表 | 级 | 名称 | 核心功能 | 关键协议/技术举例 | 数据单位 | |------|--------------|--------------------------------------------------------------------------|-----------------------------|----------| | 7 | 应用 | 提供用户接口和网络服务(文件传输、邮件服务等) | HTTP, FTP, SMTP, DNS | APDU | | 6 | 表示 | 数据格式转换(加密/解密、压缩/解压缩、编码转换) | SSL, TLS, JPEG, ASCII | PPDU | | 5 | 会话 | 建立/维护/终止会话连接,实现会话同步 | NetBIOS, RPC, SIP | SPDU | | 4 | 传输 | 端到端可靠传输(流量控制、错误重传、数据分段) | TCP, UDP | 段(Segment) | | 3 | 网络 | 逻辑寻址和路由选择(跨网络的数据包转发) | IP, ICMP, OSPF, BGP | 包(Packet) | | 2 | 数据链路 | 物理寻址(MAC)、差错控制、帧同步(同一局域网内设备通信) | Ethernet, PPP, VLAN | 帧(Frame) | | 1 | 物理 | 比特流传输(电压/光信号转换)、物理接口规范 | RJ45, 光纤, USB, 802.11 Wi-Fi | 比特(Bit) | > 📌 **表格说明**: > 1. **数据单位**列展示了各处理数据的单元名称[^1] > 2. 记忆口诀:**"应表会,传网数物"**(自上而下排列)[^2] > 3. OSI模型由**ISO**于1984年发布(ISO 7489标准)[^2][^3]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