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提高水桶的整体容量,不是去加长最 长的那块木板,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补齐最短的木板;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木板间存在缝隙,或者缝隙很大,同样无法装满水,甚至一滴水都没有。
这是个简单不能再简单的自然界现象,然而往往越简单道理总会饱含更深层的道理。
任何一个区域都有“最短的木板”,它有可能是某个人,或是某个行业,或是某件事情、某个公司或是某个团队。
倘若把企业的某个部门比作一个木桶,那么这个部门的每位员工就是组成这只木桶的木板。由于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特长客观上是参差不齐的,所以组成这只木桶的木板也是长短不一的,而相对于这个木桶而言其中必有一块是最长的。
就木桶本身,它仅是个个体,因为由不同的木板组成,故不单一;对于团队而言,个人即如组成木桶的木板,各司其职,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团队必然会受到影响;好比组成木桶的木板长短如果不一,想要盛满水就比较勉强,故物不能尽其用,而人则不能尽其才。
现代社会是个协作性社会,以合作求竞争才能达到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一个团队中,没有谁最强,只有谁比谁更厉害,“术业有专攻”,任何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缺点和不足。
而对个人,面对自己的这些缺点和不足,或许我们从没察觉到,或许虽然有所察觉,却听之任之,于是,这也就成为我们原地踏步或每况愈下的原因。
相对于木桶定律,书中还介绍了“酒与污水定律”,后者讨论的是团队中的破坏力,虽表面上看似同属一劣势群体,但木板虽短,缺了便盛不了水,因此,宁做短板,勿做烂苹果。
但终究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还需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一个团队的各个部分往往决定整个团队的水平。
如果不希望成为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求得个人的不断发展,只有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充分利用公司与部门创造的各种机会,在互动的环境中有效地增加业务知识和提高工作技能。书中介绍了绍弥补不足,加长自身短板方法:
第一步,对自身做SWOT分析,针对自身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为了更好地抓住机会和回 避风险,只需要弥补严重制约自身发展的劣势。补短的关键在于判断哪一项劣势才是自身目前最应该弥补的。要有目的的补,而不是无目的、盲目地补。
第二步,制定补短的目标,即自身希望达到的学习效果。这一点至关重要,目标一定是 可以实现的,要量化以方便衡量结果,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有层次,而且要相互协调。
第三步,制定一个补短的计划,由计划来指导学习和工作,而不是随意地想做就做。
第四步,制定一个补短行动方案和时间进度表,以利于计划的执行和控制。
第五步,对补短的学习过程进行控制。计划执行的过程中要及时地衡量学习的结果,进 行评估,诊断结果,然后采取修正行动。在现实中,控制这一环节往往被很多人所忽视了, 只是去补了,去学了,但是没有控制,这很容易造成补短的低效。
只有个人进步才能在团队中发挥更好的效用,团队发展更能为个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