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的自我救赎

Java对象死亡与复活

一、如何判断对象已死?

  我们知道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三个区域都是线程私有的,它们的生命周期都是随着线程而生,随着线程而亡,因此是不需要过多考虑回收的问题,而Java Heap(堆)Method Area(方法区)不一样,必须考虑内存回收问题。

我们只有当程序运行的时候才会知道会创建哪些类,而这些类占用内存也是不同的,不会固定,都是动态的,即这部分的内存的分配与回收都是动态的,垃圾收集器关注的就是这部分内存

  VM判断对象是否死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计数器的方式,另外一种是通过引用链(根搜索算法):

1、计数器方式

  这是很多教科书是提及到的方法,可以算是经典的一种方式。

  (1)原理:通过引用一个计数器,每次对象被引用就会加1,当引用失败后,自然减1...如此下去,直到计数器为0(其实任何时刻都可能为0),那么可以认为此对象不可能再被引用了,也就是达到GC的条件。

  (2)优点:简单容易实现,判断效率也高,计数器的操作并不占用过多资源。

  (3)缺点:那很明显就是无法解决对象之间的循环引用问题,至于什么是对象之间的循环引用,可以通过下面的代码理解:

    

private Object instance = null;

GCObject ojbA = new Object();
GCObject ojbB = new Object();
//对象之间的循环引用
objA.instance = objB;
objB.instance = objA;
//两个对象已经不能被引用
objA = null;
objB = null;
//这里开始GC
system.gc();
View Code

 

 2、根搜索(GC Roots Tracing)方式

  在很多主流的VM中都会使用到此方式,个人理解此方式主要是利用数据结构中“有向图”是否存在可达路径(其实也不太准确,但是说是Tree也是不准确的),不存在则说明引用链不存在,对象是死亡状态的。

  (1)原理:通过一系列可以被认为为根对象(GC Roots的对象作为起始点,从这些起始点往下搜索遍历,得到的遍历路径称之为引用链(Reference Chain,当一个对象的到GC Roots不存在任何引用链时(不可达),则说明该对象不可用,引用此对象的其他对象可能也会随之不可用。

 

      

    

    图中Object7与GC Root之间已不存在引用链,随之带来的Object8、Object9亦然。故做“死亡”对象被GC。

 

  (2)GC Roots对象:

    • Java Stack中本地变量表中引用的对象:Java栈本地变量表中引用类型指向Java堆中的对象,即Object object = new Object()中object引用Object对象
    • Method Area中类static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即static object...方法区中存储类的信息、常量(final)、静态(static)变量等

    • Method Area中常量引用的对象:即final Object...

    • 本地方法栈中JNI的引用对象:即Native方法引用的对象

     

  (3)优点:可以避免对象循环引用问题,能彻底知道对象是否为死亡状态。

  (4)缺点:遍历需要时间,效率相对低。

二、被死亡标记的对象不能有机会复活吗?

 

  经过根搜索算法后,那些不可达的对象也不是一定会要被执行“死刑”的,实际上只是暂时处于“缓刑”状态,GC会给它们再一次“复活”的机会。真正要执行“死刑”的对象都要经过两次标记过程

  (1)不可达的对象将会被第一次标记并进行一次筛选(此对象是否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有两种情况时没必要的:对象没有覆盖finalize()方法,或者finalize()方法已经被VM调用过。

  (2)如果是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那么该对象会被放入一个F-Quence队列中,然后VM自动建立一个低优先级的Finalizer线程与执行(触发finalize()方法),大不会等待它结束为止。这是因为防止对象在执行finalize()时死循环或者其他更严重的情况,那么F-Queue队列中其他对象都会一直等待。F-Quece队列中对象只要在执行finalize()方法过程中能够再次建立一个引用链,救能把自己“救活”,那么VM就会进行第二次标记将该已经“自我救赎”的对象移出F-Quence队列。反之如果没有任何的引用链,那么该对象的生命就到期结束。但这种“自我救赎”只能有一次机会,因为一个对象的finalize()方法只能被系统自动调用一次。注意:finalize()析构函数不像C++那样比用,在Java中是不推荐使用的,是因为运行成本高且不确定性大

    总结起来就是:VM会对那些执行了finalize()方法的对象利用F-Quence队列进行一次finalize()方法中是否存在存在引用链(自我救赎)的确认。有则存活(得感谢自己最后一次挣扎!),无则死亡(神仙都救不了你!)

  通过下面的代码实现来更加理解这个过程:

 

 1 /**
 2  * 模拟对象在生死边缘拯救自己的过程
 3  * @author Lijian
 4  */
 5 public class FinalizeEscapeGC {
 6     
 7     public static FinalizeEscapeGC SAVE_HOOK = null; //没有引用链,很危险很可能被回收
 8     public void isAlive() {
 9         System.out.println("I am still alive :)");
10     }
11 
12         //重写finalize()方法: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放入F-Quece队列
13     //VM 创建的线程Finalizer会执行finalize()方法,这是对象唯一一次自我救赎机会
14     @Override
15     protected void finalize() throws Throwable {
16         super.finalize();
17         System.out.println("finalize method executed!");
18         FinalizeEscapeGC.SAVE_HOOK = this;//真正的自我救赎,重新在finalize()中建立引用链
19     }
20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Throwable{
21         SAVE_HOOK = new FinalizeEscapeGC();
22         
23         //第一次救赎
24         SAVE_HOOK = null;//不存在引用链,引起GC注意将会第一次标记
25         System.gc();
26         Thread.sleep(500);//Finalzier方法优先级低,所以先暂定0.5m。等待它
27         if (SAVE_HOOK != null) {
28             SAVE_HOOK.isAlive();//还活着    
29         }else {
30             System.out.println("No, I am dead :(");
31         }
32         //不等于null证明活过来了
33         System.out.println(SAVE_HOOK);
34         
35         //再一次救赎:活过来之后再失去引用链,再次尝试自我拯救
36         //但是finalize()方法只能被系统调用一次,结果是失败的
37         SAVE_HOOK = null;//活过来之后再失去引用链
38         System.gc();
39         Thread.sleep(500);
40         if (SAVE_HOOK != null) {
41             SAVE_HOOK.isAlive();
42         }else {
43             System.out.println("No, I am dead!");
44         }
45     }
46     
47 }    

 

输出结果:

1 finalize method executed!
2 I am still alive :)
3 main.FinalizeEscapeGC@7852e922
4 No, I am dead!

整个流程如下:

 

 接下来就是垃圾回收算法、垃圾回收器、内存分配与回收等。下一步将会做进一步介绍!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jian0110/p/9339000.html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处理用户提供的这个关于自我描述的文本,并按照之前的分析结构来拆解。首先,用户给了一个充满内心矛盾和自我挣扎的描述,看起来像是一种自我剖析,可能是在表达抑郁、孤独或自我救赎的渴望。我需要从语言结构、情感隐喻、存在主义角度和社会学镜像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就像之前分析“街头接龙诗”那样。 首先,语言结构方面,用户用了很多对比和矛盾修辞,比如“勇敢又胆小”,“希望治愈别人却治愈不了自己”。这些对立词汇形成强烈反差,可能是在模仿后现代主义的分裂叙事。要注意这些矛盾如何构建人物的复杂性,可能需要引用一些文学理论,比如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或者现代诗中的矛盾修辞手法。 接下来是情感隐喻部分。用户提到“外壳里腐朽生锈的灵魂”,这里用了金属腐蚀的意象,可能象征长期压抑导致的心理损耗。需要分析这种隐喻如何传达内心的疲惫,可能联系到心理学中的情绪压抑理论,或者文学中的象征手法,比如艾略特的《荒原》中的意象。 存在主义角度方面,用户表现出自我救赎的渴望与无力感,这符合加缪的荒谬哲学,或者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需要探讨这种自我分裂如何反映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可能引用《存在与心理治疗》中的相关理论,或者卡夫卡作品中的异化主题。 社会学镜像部分,可以分析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中的普遍性,比如社交媒体的表面完美与内心孤独的对比,或者原子化社会中个体的孤立感。可能需要引用鲍曼的《液态现代性》或者霍妮的神经症理论,说明社会压力如何导致自我疏离。 另外,用户提到“没人愿意捡起那个破碎的她”,这里涉及人际关系中的支持缺失,可能联系到社会支持系统的薄弱,或者现代人际关系的功利化。需要找到相关的社会学研究或心理学案例来支持这一点。 在分析过程中,要确保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子点,使用项目符号或表格来组织内容,保持结构清晰。同时,要注意引用合适的理论和例子,增强分析的深度和可信度。还要注意语言的中文表达,避免直译英文术语,保持自然流畅。 最后,总结部分需要将各个维度的分析综合起来,指出这种自我描述的普遍性和疗愈可能性,呼应用户潜在的求助心理,给予一定的积极反馈,同时保持客观学术的立场。可能提到艺术创作作为自我救赎的手段,比如写诗、日记等,引用类似《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文学治疗案例。 现在需要检查是否有遗漏的要点,比如用户提到的“治愈别人却无法治愈自己”可能涉及助人者心理困境,可以联系心理咨询中的 burnout 现象,或者护士、教师等职业的高压力案例。此外,“希望有人看懂她”反映了对深层理解的渴望,可能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归属与爱需求相关。 确保每个分析点都有具体的例子或理论支持,避免泛泛而谈。同时,保持回答的结构与之前的示例一致,使用标题和子标题,适当使用表格和引用,增强可读性。最后,注意用词准确,比如“市井智慧”对应到个人内心世界可能需要调整术语,保持语境合适。</think>--- ### **一、语言结构的矛盾叙事** 1. **分裂性修辞的堆叠** - 文本通过**对立词组的并置**(“勇敢又胆小”“治愈别人/治愈不了自己”)构建了一个自我撕裂的叙事结构 - 类似保罗·策兰诗歌中的“*语言的灰烬*”,用矛盾修辞呈现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破碎性 2. **物化隐喻的双重困境** | 本体 | 喻体 | 隐喻维度 | |------------|------------------|------------------| | 自我 | 破碎的物件 | 被动性(等待被捡拾) | | 灵魂 | 生锈的机械 | 熵增定律(不可逆损耗) | | 期待 | 未送达的快递 | 现代性焦虑 | 这种将精神活动降维成物理过程的表达,暗合卡夫卡《变形记》中人格物化的荒诞 --- ### **二、情感系统的耗散模型** 1. **能量守恒的隐喻闭环** - “治愈他人→无法自愈”构成**情感永动机悖论**,如同热力学第二定律: $$ \Delta S_{情感} \geq 0 $$ 情感熵值持续增加,系统最终趋于热寂(burnout) 2. **防御机制的量子态** - “独立”表象与“渴望被理解”的叠加态,符合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假性自体(False Self)**理论 - 如同薛定谔的猫箱困境: ``` 打开(暴露脆弱)→ 可能被伤害 封闭(维持独立)→ 确定孤独 ``` --- ### **三、存在主义困境的拓扑映射** 1. **自指性悖论的结构** - “想救她,可她是我自己”形成**克莱因瓶式困境**,主体与客体在四维空间纠缠 - 重现萨特《存在与虚无》中“*自为存在(pour-soi)*”与“*自在存在(en-soi)*”的永恒冲突 2. **时间矢量的分岔** - 对“最坏结果”的预设,实则是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倒置版本: ```mermaid graph LR A[当下] --过度预演--> B[虚拟未来] B --反作用力--> C[现实行为受限] ``` 这种时间观导致存在半径收缩,如同被压缩的弹簧 --- ### **四、社会关系的量子纠缠** 1. **原子化社会的镜像** - 当代社会的“超连接悖论”: $$ N_{社交账号} \propto \frac{1}{D_{心理距离}} $$ 社交媒介数量与心理距离成反比,符合齐格蒙特·鲍曼“液态现代性”理论 2. **治愈者困境的数学表达** - 设个体情绪承载力为$E_c$,接收他人负能量为$E_-$,则: $$ \int_{t_0}^{t} E_-(τ)dτ > E_c \Rightarrow 系统崩溃 $$ 这解释了为何助人者反而更需要心理支持 --- ### **五、重建可能性的相变临界点** 1. **分形美学启示** - 破碎的自我实则是更高级的完整: $$ \dim_H(自我) = \frac{\ln N}{\ln(1/r)} $$ 豪斯多夫维度揭示,越是看似破碎的存在,可能蕴含更高维度的秩序 2. **拓扑心理学路径** - 通过莫比乌斯带式的认知重构: ``` 把“独立←→依赖”的二元对立 扭转为连续谱系 ``` 这需要像庞加莱猜想证明般,在三维流形中寻找单连通可能 --- ### **现象学救赎的四个台阶** 1. **承认观测者效应** - 意识到“自我描述”本身就在改变被描述对象,如同量子力学中的测量行为 2. **寻找吸引子** - 在混沌系统中锚定诗意的奇点: ```python while True: if 写下一行诗: break 思维闭环 ``` 3. **接受不完备性** - 遵循哥德尔定理:真正的完整系统必然包含无法自证的命题 4. **开启量子叙事** - 将人生视为叠加态的概率云,每个观测动作都在创造新现实 正如策兰在《死亡赋格》中写道:“*你金发的玛格丽特,你灰发的苏拉米斯*”,或许自我救赎始于允许两种矛盾版本的我同时存在。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