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系统中负责业务逻辑的代码应该是精炼的,要确保代码行数非常少,非常精简。避免这部分代码编写的非常复杂。
一方面,业务逻辑是对实际需求的实现,而需求往往是最难以捉摸,难以理解的,更是变化莫测的,也就意味这部分代码是最容易变动的,编写的越精简,越容易后期维护和升级。
另一方面,业务,说白的就是做一件事情的步骤,这种步骤,无论看似多么复杂,都是可以进行拆分的,拆分成很多的,很简单的,可重复的步骤,这样可以增强业务操作的可重用性,这应该是设计层面完成的,反应出来是重用代码,减少工作量,降低工作成本。
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脑筋急转弯:如何把大象放进冰箱里?
这是个经典的脑筋急转弯,并且很巧妙说明,业务逻辑精简。大部分人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都会去思索,这怎么放啊,大象那么大,有这么大的冰箱吗,就算冰箱足够大,那该如何放,横着,竖着,切碎了,但是这些都是在回答这件事的可行性,其实我们都知道该如何做:打开冰箱门,把大象放进去,关上冰箱门,就这么三步。但是我们直接就跳过去了,作为设计人员,你要做的就是从具体的操作中,提取暗含的步骤信息,并且做到精简到极致的步骤也就是业务逻辑的提取,这样无论是放大象也好,放鸡蛋也罢,都只能这么做。步骤一模一样,不能再精简哪怕一步。
然后再开发的时候,把打开冰箱门这个操作,可以做的通用性强一下,复杂一点,保证无论什么门都能打开,这只是个极端的例子。那么下一次,你们做一个偷保险库的程序时,你会发现,这些操作完全可以复用。偷保险箱和放大象,两个各不搭边的业务也可以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