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解决了tcp连接多次建立的问题,
HTTPS:tcp+tls+http
http2.0解决了请求队列阻塞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都是一个request对应一个response,tcp连接虽然维持着,但是对于HTTP来讲,一次请求得到响应后这次的HTTP交互就算结束了。
服务端无法实时发送数据给客户端,使用轮询的困境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所以WebSocket就出现了。
WebSocket: 握手阶段,采用 HTTP 协议,其它阶段之间在tcp之上
wss:tcp+tls+ws(握手阶段还是http协议)
WebSocket 协议在2008年诞生,2011年成为国际标准。所有浏览器都已经支持了。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服务器可以主动向客户端推送信息,客户端也可以主动向服务器发送信息,是真正的双向平等对话,属于服务器推送技术的一种。
其他特点包括:
(1)建立在 TCP 协议之上,服务器端的实现比较容易。
(2)与 HTTP 协议有着良好的兼容性。默认端口也是80和443,并且握手阶段采用 HTTP 协议,因此握手时不容易屏蔽,能通过各种 HTTP 代理服务器。
(3)数据格式比较轻量,性能开销小,通信高效。
(4)可以发送文本,也可以发送二进制数据。
(5)没有同源限制,客户端可以与任意服务器通信。
(6)协议标识符是ws(如果加密,则为wss),服务器网址就是 URL。
ws://example.com:80/some/path
WebSocket出现背景
WebSocket是一个2008年诞生的长连接协议,它的标准RFC参考文档是RFC6455。
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浏览器和服务端缺乏一种双向实时通信的技术。以前相似的场景是通过http轮询来实现的,但是使用HTTP轮询的话会有以下一些问题:
- 客户端需要不断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受到的压力不小。
- 每次请求都需要建立新tcp连接,长连接下不需要。
- HTTP包含的头部较大,真正有用的数据部分占比很小,比较消耗网络带宽资源。
而WebSocket则解决了以上问题,其特点如下:
- 数据包轻量,使用帧头部,开销小。
- 支持实时双向通信,没有限制。
- 协议标识符是ws(如果加密,则为wss),服务器网址就是 URL。
- 可以发送文本,也可以发送二进制数据。由数据帧里的操作码 (opcode)表示。
下图是websocket的数据帧格式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