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省一本院校医学生的感慨。昨天针对这个话题,“知识大航海”群里讨论得非常热闹,我作为课代表,把昨天的讨论情况与大家做个分享。
有位群友的比喻非常有意思:
人生就像学开车的七个阶段,1. 学习文化课,2. 有限的地区试手,3. 上路考试,4.学点文化课,5. 正常驾驶不能上高速,6. 通过新手期才能高速狂奔,7. 能不能行还要看安全意识。
有些人刚刚过了第1个阶段,就感觉自己无敌了,就要高速狂奔了,这种人是妄想症。别人过了第1个阶段就能狂奔的,都是家里有车,后面的6个阶段早就试过了,能一样吗?家里没车的聪明人,也想办法让其他几个阶段尽量同步进行了。
说白了,咱们遇到挫折,放平心态,别气馁。
《遥远的救世主》(改编的电视剧叫《天道》)里芮小丹说过这样的话:
如果我的能力只能让我穷困潦倒,那穷困潦倒就是我的价值,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
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我才有可能做到,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生命本应自足,你身边发生的一切都是助缘,让你觉悟的,无人能救你,只有你才是你自己的救世主。
后来JING姐姐分享了自己理解。
教育和职业是否匹配,其实是要看大环境,比如经济结构,教育的目的等。
国内的教育主要目的是“筛选”,比如我们大学毕业时,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期,整个社会生机勃勃,只要有个大学本科文凭,就可以找个好工作,但也不是所有专业都是匹配的,有高学历的人一般比较聪明勤奋,即使专业不匹配,公司也愿意招录进来培训上岗。
记得我在上海工作时,有个老员工说了一段他的经历,蛮有启发,他参加工作时,只读了个技校,就可以进这个单位了,到了我这一辈,就必须大学本科,再到了我工作十几年后,就优先硕士了。
所以当我看到现在大家都把考研当作高考一样重要,蛮吃惊的。但后来想想,也就想通了,机会很少,用人单位也不知道如何筛选,那么选高学历的,至少说明他比较聪明勤奋。
如果在美国,用人单位首先看的是工作经验,所以大学生们在大学学习期间,都会拼命找公司去实习,积累工作经验。
前段日子,一个加州高中生,申请大学被十几所大学拒绝的事儿闹的很大,但人家有很多工作经验,竞赛经验,最后被google录取了,给了高级工程师的职位。
对我而言,我深切体会到就业之卷。听圈里的朋友说,大厂裁人都是一波一波的。现在的工作属于朝不保夕,很难再有铁饭碗。
我认为最佳的办法是先要有份工作,养活自己,然后再考虑骑驴找马,或者做个自己的副业。
但是,我不建议大家盲目创业。
有位朋友从大厂离职后,没有再找工作,而是在上海开了一家咖啡店。
离开职场时他对创业的最初期许是自由,但开了咖啡馆后他才明白:创业首先失去的就是自由。
升级老板后,他每天工作面对的数据压力从财务系统上的数字,变成了真金白银。店铺的月租金需要5千,一个月营业额大概在3万,毛利润50%,减去人工水电1万,还剩5千,基本等于白干。
硬成本开闸每日不断流,“守店如守寡”:生意好的时候舍不得关店休息,生意不好更是焦虑得要守。
而且为了守店方便,他干脆住在店铺休息间。
前有大厂996,后有小店007。
他深刻理解了”创业就是不断的渡劫“。开店不到半年,劫后余声只剩下“创业哪有打工香”的感慨。
关于职业、就业、婚姻等话题,其实挺无解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我更希望大家把人生活得精彩。
每个人的人生都难以复制,就如现在的我,也只是一个打工妹,虽然干着软件开发的活,但我也希望能有一家自己的咖啡店。
《中年自救,我去菲律宾学英语重启人生》一文发出后,有人后台留言,为什么失业了就要学英语呢?
问得挺好,我也答不上来。我想可能英语学好还是有门槛的吧,学好后的含金量更高一些,而且对自己努力的加持可能都会无形的体现出来。
如果你做投资的话,美国新闻不久前就已披露,伊朗要对以色列空中打击,以报复其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领事馆遭到以色列致命袭击。果然,伊很快发起了空袭。
那么你提前了解伊行动会对金融界产生的影响,从而及时调整仓位,很有可能挣到钱。那你这个钱就是你凭本事挣的,与运气没有太多关系。
我一直在践行英语学习,反正每天空出一点时间学习,少刷几个短视频而已。两年多的《经济学人》精读的锤炼,确实感受到能力的提升。
欢迎与我谷雨guyu299,一起匀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