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 vfork and write-on-copy

本文探讨了在创建子进程时使用的两种高效技术:写时复制和Vfork。写时复制通过仅复制被修改的内存页来节省资源,而Vfork则让子进程直接使用父进程的地址空间,适用于子进程创建后立即执行exec的情况。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Fork

传统方式下,Fork创建一个子进程,并为子进程创建一个父进程地址空间的拷贝。然而,由于许多子进程在创建之后通常马上会执行系统调用exec,所以父进程地址空间的复制可能没有必要,从而造成效率和内存的极大浪费。因此,就产生了一种称为“写时复制”的技术。

写时复制

写时复制允许子进程与父进程在开始时共享同一页面。但这些页面被标记为“写时复制”,即如果任何一个进程需要对页进行写操作,就会创建这个共享页的拷贝。例如,假设子进程试图修改含有部分栈的页,且操作系统能够识别出该页为写时复制页,则操作系统就会创建该页的一个拷贝,并将它映射的子进程的地址空间里。这样,子进程修改的就是其复制的页,而不是父进程的页。采用写时复制技术,只有被进程所修改的页才会复制,而所有非修改的页可为父进程和子进程共享。注意,并不是所有的页都标记为写时复制,只有可能修改的页才需要标记为写时复制,对不能修改的页,如代码页,可谓父进程和子进程所共享。

Vfork(Virtual memory fork)

Vfork不同于写时复制的fork。对于vfork,父进程会挂起,以确保子进程先运行。子进程使用父进程的地址空间。由于vfork不使用写时复制,因此如果子进程修改地址空间的任何页,这些修改在父进程重启时都是可见的。所以,vfork必须小心使用,以确保子进程不会修改父进程的地址空间。Vfork主要用于在进程创建后立即调用exec的情况,这样既没有出现复制页,也不会修改父进程的地址空间,所以是一种很有效的进程创建方法。

 

内容概要:该论文聚焦于T2WI核磁共振图像超分辨率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T1WI模态作为辅助信息的跨模态解决方案。其主要贡献包括:提出基于高频信息约束的网络框架,通过主干特征提取分支和高频结构先验建模分支结合Transformer模块和注意力机制有效重建高频细节;设计渐进式特征匹配融合框架,采用多阶段相似特征匹配算法提高匹配鲁棒性;引入模型量化技术降低推理资源需求。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提高了超分辨率性能,还保持了图像质量。 适合人群:从事医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尤其是对核磁共振图像超分辨率感兴趣的学者和技术开发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适用于需要提升T2WI核磁共振图像分辨率的应用场景;②目标是通过跨模态信息融合提高图像质量,解决传统单模态方法难以克服的高频细节丢失问题;③为临床诊断提供更高质量的影像资料,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识别病灶。 其他说明:论文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网络架构设计与实现代码,还深入探讨了跨模态噪声的本质、高频信息约束的实现方式以及渐进式特征匹配的具体过程。此外,作者还对模型进行了量化处理,使得该方法可以在资源受限环境下高效运行。阅读时应重点关注论文中提到的技术创新点及其背后的原理,理解如何通过跨模态信息融合提升图像重建效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