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主要讲解一下extern声明全局变量的一些用法,虽然知识点比较浅显,但是却容易犯错,仅与那些初学C++的朋友分享,希望没有让大牛们见笑。 extern最基本的用法是声明全局变量的。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声明”,二是“全局变量”;我们先来分析这两个概念。 声明:声明和定义是有区别的。声明不等于定义,声明只是指出了变量的名字,并没有为其分配存储空间;定义指出变量名字同时为变量分配存储空间,定义包含了声明。例如: extern int i; //声明变量i,但没分配存储空间,还不能使用。 int i; //定义了变量i,并分配了空间,可以使用。 注意:在程序中一个变量可以声明多次,但只能定义一次。 如果声明时有初始化式,也会被当做定义,例如: extern int i = 5; //定义了变量5 后面的程序中若再出现extern int i = 5;或者int i;的语句,就会出错,因为变量只能定义一次。 全局变量:通俗讲,在函数内部定义的变量称为局部变量,它的作用域是从定义处知道函数结束;在函数外部定义的称为全局变量,它的作用域是从定义处直到文件结束。 注意:不管是全局变量还是局部变量,作用域都是从定义处开始的。例如: int main() { cout<<i<<endl; //错误,会提示变量i未定义 int i=5; //变量i的作用域从这里开始 return 0; } 理解了这两个概念,我们回过头看extern的作用。extern的作用是扩大全局变量的作用域,本来全局变量的作用域是从定义处开始直到文件结束,使用extern提前声明之后就变成从声明处开始,直到文件结束。那么,对于上面这个程序,作如下修改时不是就对了呢? int main() { extern int i; cout<<i<<endl; int i=5; return 0; } 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前面说了,extern是用来声明全局变量的,而i是局部变量,如果将变量i在main函数外部定义就对了,如下: int main() { extern int i; //声明之后,变量i的作用域从该处开始直到文件结束。 cout<<i<<endl; return 0; } int i=5; 使用:在实际编程中,有时程序需要包含多个源文件,若这些文件有共同使用的变量,那么这个变量就遵循“一次定义,多次声明”的形式。即在一个文件中定义,其他文件使用时先进行声明。例如在文件file1中定义了一个变量: file1: int i =5; 若想在文件file2也使用这个变量,就可以如下: file2 extern int i; //此时,编译器就知道i是一个已在其他地方定义的变量,会自动在本文件 //或其他文件中搜寻 i=6; //声明之后,就可在file2中对变量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