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A(direct memory access)控制方式

本文介绍了DMA控制方式的引入背景及特点,详细解析了DMA控制器的组成,并通过具体工作流程阐述了DMA如何通过窃取总线控制权实现高效数据传输。同时,对比了DMA方式与中断方式的主要区别。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1、DMA控制方式的引入
       中断方式是以字节(字)为单位进行I/O的, 每完成一个字节(字) CPU要处理一次中断, 这种方法用于块设备效率极低, 为了进一步减少CPU对I/O的干预, 提高CPU与I/O设备的并行度引入DMA控制方式。
    DMA方式的特点为:
 数据传送的基本单位是数据块。
 数据是直接在设备─内存之间传送的。
 仅在传送一个或多个数据块的开始和结束时才需要CPU对I/O的干预, 传送工作本身是由DMA控制器完成的。
2、DMA控制器的组成
(1)主机与DMA控制器的接口
           数据寄存器(DR)         内存地址寄存器(MAR)
           数据计数器(DC)         命令/状态寄存器(CR) 
(2)DMA控制器与块设备的接口
(3)I/O控制逻辑
3、DMA方式从磁盘读入数据块的工作流程:
 4、DMA工作原理——窃取总线控制权
       (1)存放输入数据的内存起始地址、要传送的字节数送入
                   DMA控制器的内存地址寄存器和传送字节计数器;
                  中断允许位和启动位置成1, 启动设备。
       (2) 发出传输要求进程进入等待状态,其他进程占据CPU。
       (3)DMA控制器不断窃取总线控制权, 数据不断写入内存。
       (4)传送完毕, 发出中断信号。
       (5)CPU接到中断信号转入中断处理程序处理。
       (6)中断处理结束, CPU返回原进程或切换到新的进程。
5、 DMA方式与中断的主要区别
      (1)中断方式的数据传送到存储器是由CPU控制完成的。
                 而DMA方式的数据传送到存储器则不经过CPU , 由DMA控制器直接完成。
      (2)中断方式在设备控制器的数据缓冲寄存区满后, 发中断请求, CPU进行中断处理将缓冲区数据传送到内存。
                 而DMA方式则是在所要求传送的数据块全部传送到内存结束时, 发中断请求, CPU进行中断处理。
                大大减少了CPU进行中断处理的次数和时间。
 
<think>好的,用户现在想了解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内存访问)。首先,我需要回顾一下之前的对话历史。用户之前询问了BSP(板级支持包),现在转向DMA,可能是在学习嵌入式系统或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相关知识。可能用户是学生、刚入行的工程师,或者对硬件编程感兴趣的人。 DMA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特别是在性能优化方面。用户可能已经知道CPU处理数据传输的基本方式,现在想了解如何提高效率。我需要先定义DMA,解释它的作用,以及为什么它比CPU直接处理数据传输更高效。需要比较有无DMA时的区别,比如CPU的负载情况。 接下来要讲DMA的工作原理,包括三个主要阶段:请求、传输和完成中断。这里需要详细说明每个阶段发生了什么,可能涉及的总线控制权切换。同时,要提到DMA控制器的组成部分,比如地址寄存器、计数器等,这些是技术细节,但用户可能需要这些来理解实际应用。 然后,应用场景很重要。用户可能想知道在哪些情况下使用DMA,比如外设与内存的数据传输,或者内存到内存的快速拷贝。举一些具体例子,比如网络数据包处理、音频视频流处理,这样用户能更好地联系实际。 技术优势方面,需要强调减少CPU占用、提高速度和并行处理能力。这些是DMA的核心优势,用户可能关心如何提升系统性能,尤其是在资源受限的嵌入式系统中。 实现机制部分,需要介绍DMA控制器的寄存器配置,可能包括编程步骤,比如设置源地址、目标地址、传输长度等。这部分可能需要举例代码片段,但用户之前的问题中没有代码请求,所以可能不需要太深入,但可以简要提到。 挑战与注意事项部分,用户可能在实际应用中遇到问题,比如资源冲突、缓存一致性、时序问题。这些是实际开发中需要注意的点,给出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用户避免常见错误。 最后,对比DMA与传统传输方式,用表格形式更清晰,用户之前也用过表格对比BSP和HAL,所以延续这种方式可能更符合用户的阅读习惯。 需要确保使用正确的中文术语,比如“直接内存访问”而不是“直接存储器访问”,保持术语一致性。同时,按照用户的格式要求,行内公式用$...$,独立公式用$$...$$,但DMA可能涉及较少的数学公式,可能需要提到传输速率的计算,比如使用DMA后的带宽提升。 检查是否有遗漏点,比如DMA的工作模式(单次、块传输等),或者与中断的关系。需要涵盖主要方面,但不过于深入,保持回答结构清晰,逐步引导用户理解。 总结来说,结构应该是定义、工作原理、应用场景、优势、实现机制、挑战、对比,最后总结。确保每个部分简明扼要,使用项目符号和表格,帮助用户逐步理解。</think>### 直接内存访问(DMA)详解 **Direct Memory AccessDMA,直接内存访问)** 是一种允许硬件设备直接与内存交换数据而无需中央处理器(CPU)介入的技术。它显著提升了系统效率,尤其在需要高速数据传输的场景中。 --- #### 1. **DMA的核心作用** - **解放CPU资源** 传统数据传输(如外设↔内存)需CPU逐字节操作,而DMA接管后: - CPU仅需发起传输指令,随后可处理其他任务 - 传输速率可达硬件极限(例如:$$ \text{带宽} = \text{时钟频率} \times \text{总线宽度} $$) - **典型应用场景** - 网络接口卡(NIC)接收/发送数据包 - 磁盘控制器读写SSD/HDD - 图形处理器(GPU)与显存交互 - 音频设备实时播放PCM数据流 --- #### 2. **DMA工作原理** 1. **传输请求** - 外设(如ADC)通过DMA请求线(DRQ)发出信号 - CPU配置DMA控制器(设置源/目标地址、传输长度等) 2. **总线控制权移交** - DMA控制器接管总线,执行数据传输 - 传输模式支持: - *单次传输*(每次请求传输一个数据块) - *块传输*(连续传输多个数据块,地址自动递增) 3. **完成通知** - DMA控制器通过中断(IRQ)告知CPU传输完成 - 例:传输$N$字节后触发中断,耗时仅需$T = N / \text{总线速率}$ --- #### 3. **技术优势对比** | **传输方式** | CPU占用率 | 最大速率 | 适用场景 | |--------------------|------------------|-------------------|------------------------| | **CPU轮询** | 100% | 受限于CPU指令周期 | 小数据量、低频率 | | **中断驱动** | 高(频繁切换) | 中等 | 中等数据量、实时性要求 | | **DMA** | 接近0% | 硬件总线极限 | 大数据流、高速设备 | --- #### 4. **DMA控制器结构** 现代DMA控制器通常包含以下寄存器: - **源地址寄存器**(Source Address Register) - **目标地址寄存器**(Destination Address Register) - **计数器**(传输长度,例如32位计数器支持最大4GB传输) - **控制寄存器**(设置传输方向、地址递增模式等) **示例配置代码(嵌入式C语言)**: ```c // 配置DMA通道1:从UART接收缓冲区到内存 DMA1->CCR &= ~DMA_CCR_EN; // 先禁用通道 DMA1->CPAR = (uint32_t)&UART1->DR; // 外设地址(源) DMA1->CMAR = (uint32_t)rx_buffer; // 内存地址(目标) DMA1->CNDTR = 256; // 传输256字节 DMA1->CCR = DMA_CCR_DIR | // 外设→内存方向 DMA_CCR_MINC | // 内存地址自增 DMA_CCR_TCIE; // 使能传输完成中断 DMA1->CCR |= DMA_CCR_EN; // 启动传输 ``` --- #### 5. **关键挑战与解决方案** - **总线竞争** 多个DMA通道或CPU同时访问总线时,需通过仲裁器(Arbiter)分配优先级。 *例*:设置高优先级给实时音频传输,低优先级给SD卡读写。 - **缓存一致性** CPU缓存与DMA直接操作的内存可能不一致,需手动刷新缓存(如ARM的`DSB`/`DMB`指令)。 - **地址映射** 虚拟内存系统中需确保物理地址正确性,例如Linux内核使用`dma_map_single()`函数转换地址。 --- #### 6. **实际应用案例** - **视频采集卡** 1080p@60fps视频流(约3 Gbps)通过DMA直接写入内存,避免CPU处理像素数据。 - **RAID控制器** 在多磁盘阵列中,DMA实现跨磁盘数据块的并行搬运。 - **物联网传感器** 低功耗MCU(如STM32)通过DMA将ADC采样数据传入内存,CPU仅在缓冲区满时唤醒处理。 --- ### 总结 DMA通过硬件级数据搬运,解决了CPU与高速外设之间的效率瓶颈。理解其工作机制、配置方法及潜在问题(如缓存管理),对开发高性能嵌入式系统至关重要。实际开发中需结合芯片手册(如Intel的IOH DMA规范或ARM的DMA-330 IP手册)进行优化。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