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长性思维
二、学习的过程
一、收集(阅读、听讲、观察)
1.1 匹配:不是所有书的所有内容都值得精读,有些部分要学会跳过。
1.2
二、加工(理解、探索、实践)
主动思考和加工
2.1 6W + 1H、黄金圈法则
2.2 体系
理解知识体系、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
结构化理解;
2.3 关联:加工包含理解,理解就是把接收来的新信息与大脑中的已知信息建立连接的过程。
要想记得快记得牢记得久,一定要经过充分的、有一定深度的加工,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三、沉淀(知识、技能)
3.1 关联
3.2 重复+刻意练习。
事实上,记忆的第一性原理还是重复。
艾宾浩斯曲线、长波记忆/短波记忆。
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反复迭代、不断沉淀的过程。
刻意练习:
艾利克森(Ericsson)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心理表征就是你对一个事物所形成的一个反应,一个下意识的反应。
刻意练习是有适用范围的,比如高考、有人刻意练习8年也不行。
3.3反馈
复盘
他人反馈
讨论是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方式。
3.4
有图像的容易记忆、有场景信息的容易记忆、有规律的容易记忆
四、使能(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
练习:加强和扩展新信息与已知信息的连接。
运用:
三、学什么?
3.1 知识、能力、技能
- | 分类 | 特点 | 举例 |
---|---|---|---|
| 知识 | 知识可通过自主学习获得 | 例如:可以通过看书获取知识 |
技能 | 技能可通过可以练习获得 | 例如:骑车、游泳 | |
能力 | 能力是可迁移的 | 例如:沟通能力、协作能力 |
从获取难易程度上看:知识(易) > 技能 > 能力(难)
刚参加工作的前期更多的是「知识」的积累、中期更多是「技能」的锻炼、长期是「能力」的培养。
随着知识的丰富和廉价(方便搜索),这个时代任何人的差距从知识差距变成了能力较量。 搜索能力、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 谁能在同样的知识海洋中学得更快、更多、更精准,谁就容易获胜。
很多人一旦接触了能力三核,会认为能力最重要。其实不然----才敢虽然在职业优胜中非常重要,但是没有了技能和知识,也没戏。
3.2 应该优先积累什么样的知识?
-
短期:优先积累工作&生活中要用到的知识,带来正反馈,形成正向循环。
-
长期:积累高ROI、长半衰期的知识,这类事情值得是能带给你非常大的收益,并且这种收益会持续很久的事情。例如,学会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养成一个好习惯、学会开车、游泳。例如苦练基本功
3.3 在工作中怎么找到成长目标?
以当前职级的上一个职级的平均水平为目标。
?
3.4 在有价值的拉伸区刻意练习
首先排除对个人成长无价值的事,然后再对个人成长有价值的事里,选择最可控的、在拉伸区的事。
困难区:能力低挑战高,容易焦虑;难度太大,容易放弃
舒适区:能力高挑战第,容易厌烦;重复动作,没有效果
3.5 具备心流特质的事
进入心流渠道的两个条件:
- 匹配的能力和挑战
- 内源性的、有及时反馈的目标
实际上,回顾下我们曾经坚持下去的事,都是因为坚持了才越来越喜欢,而不是因为喜欢才能坚持。
3.6 目标
“没有目标,其实就没有管理学存在的意义。要有效地使用管理学的智慧,首先要建立清晰的目标。” - 《宁向东的管理学课》
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有效的领导和管理,协调和调配团队成员的资源、能力、知识和技能,实现组织的目标。
定目标 -> 追过程 -> 做复盘
四、什么时候成长?在哪里成长?
4.1 工作中成长
个人成长的7:2:1(70%来自工作中学习,20%来自向他人学习,10%来自培训)。其中工作本身并不是学习,只有从工作中提取出可被复用的经验、教训、方法、逻辑才是学习。
周报中的本周思考部分是很好的触发总计的时机,帮助持续成长。
4.2 整段时间集中学习
例如:集中今天时间阅读一本书,系统学习某个课程等
五、如何评估掌握的水平?
数据 -> 信息->知识 -> 洞见 ->智慧 -> 影响力
数据:我们接触事务的核心实际就是一堆数据。
信息:数据经过处理和加工,变成了信息。
知识:信息之间产生关联,形成了知识。
洞见:通过现有知识发现了知识之间的新关系,形成了洞见。
智慧:一系列洞见串联起来,形成了智慧。
影响力:向外传播智慧,形成了影响力。
学习到知识只是第一步,通过学习到的知识产生洞见,联通洞见形成智慧,以及乐于去分享形成影响力才是下一步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