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Redis?简述它的优缺点?
Redis本质上是一个Key-Value类型的内存数据库,很像memcached,整个数据库统统加载在内存当中进行操作,定期通过异步操作把数据库数据flush到硬盘上进行保存。
因为是纯内存操作,Redis的性能非常出色,每秒可以处理超过 10万次读写操作,是已知性能最快的Key-Value DB。
Redis的出色之处不仅仅是性能,Redis最大的魅力是支持保存多种数据结构,此外单个value的最大限制是1GB,不像 memcached只能保存1MB的数据,因此Redis可以用来实现很多有用的功能。
比方说用他的List来做FIFO双向链表,实现一个轻量级的高性 能消息队列服务,用他的Set可以做高性能的tag系统等等。
另外Redis也可以对存入的Key-Value设置expire时间,因此也可以被当作一 个功能加强版的memcached来用。 Redis的主要缺点是数据库容量受到物理内存的限制,不能用作海量数据的高性能读写,因此Redis适合的场景主要局限在较小数据量的高性能操作和运算上。
2、Redis相比memcached有哪些优势?
(1) memcached所有的值均是简单的字符串,redis作为其替代者,支持更为丰富的数据类型
(2) redis的速度比memcached快很多
(3) redis可以持久化其数据
7、Redis官方为什么不提供Windows版本?
因为目前Linux版本已经相当稳定,而且用户量很大,无需开发windows版本,反而会带来兼容性等问题。
8、一个字符串类型的值能存储最大容量是多少?
512M
1、AOF持久化的配置
AOF持久化默认是关闭的,默认是打开RDB持久化
appendonly yes,(在redis.conf中修改appendonly 的策略,将no改成yes即可)此配置可以打开AOF持久化机制,在生产环境里面,一般来说AOF都是要打开的,除非你说随便丢个几分钟的数据也无所谓
打开AOF持久化机制之后,redis每次接收到一条写命令,就会写入日志文件中,当然是先写入os cache的,然后每隔一定时间再fsync一下
而且即使AOF和RDB都开启了,redis重启的时候,也是优先通过AOF进行数据恢复的,因为aof数据比较完整
可以配置AOF的fsync策略,有三种策略可以选择,一种是每次写入一条数据就执行一次fsync; 一种是每隔一秒执行一次fsync; 一种是不主动执行fsync
appendfsync always: 每次写入一条数据,立即将这个数据对应的写日志fsync到磁盘上去,性能非常非常差,吞吐量很低; 确保说redis里的数据一条都不丢,那就只能这样了
appendfsync everysec: 每秒将os cache中的数据fsync到磁盘,这个最常用的,生产环境一般都这么配置,性能很高,QPS还是可以上万的(QPS指每秒钟请求次数)
appendfsync no: 仅仅redis负责将数据写入os cache就撒手不管了,然后后面os自己会时不时有自己的策略将数据刷入磁盘,不可控了
3、AOF rewrite
redis中的数据其实有限的,很多数据可能会自动过期,可能会被用户删除,可能会被redis用缓存清除的算法清理掉
redis中的数据会不断淘汰掉旧的,就一部分常用的数据会被自动保留在redis内存中
所以可能很多之前的已经被清理掉的数据,对应的写日志还停留在AOF中,AOF日志文件就一个,会不断的膨胀,到很大很大
所以AOF会自动在后台每隔一定时间做rewrite操作,比如日志里已经存放了针对100w数据的写日志了; redis内存只剩下10万; 基于内存中当前的10万数据构建一套最新的日志,到AOF中; 覆盖之前的老日志; 确保AOF日志文件不会过大,保持跟redis内存数据量一致
redis 2.4之前,还需要手动开发一些脚本去进行rewrite操作(crontab,通过BGREWRITEAOF命令去执行AOF rewrite)但是redis 2.4之后,会自动进行rewrite操作
在redis.conf中,可以配置rewrite策略
auto-aof-rewrite-percentage 100
auto-aof-rewrite-min-size 64mb
解释:比如说上一次AOF rewrite之后,是128mb
然后就会接着128mb继续写AOF的日志,如果发现增长的比例,超过了之前的100%,256mb,就可能会去触发一次rewrite
但是此时还要去跟min-size,64mb去比较,256mb > 64mb,才会去触发rewrite
rewrite操作具体流程:
(1)redis fork一个子进程
(2)子进程基于当前内存中的数据,构建日志,开始往一个新的临时的AOF文件中写入日志
(3)redis主进程,接收到client新的写操作之后,在内存中写入日志,同时新的日志也继续写入旧的AOF文件
(4)子进程写完新的日志文件之后,redis主进程将内存中的新日志再次追加到新的AOF文件中
(5)用新的日志文件替换掉旧的日志文件
RDB工作原理:
每隔N分钟或者N次写操作以后,从内存dump数据形rdb文件,压缩放在备份的目录下面。
配置rdb的配置,在redis.conf配置
Redis创建快照时,会将某一时刻存在于内存中的数据保存到本地文件中。快照文件以.rdb后缀保存。
具体过程是:
Redis调用fork创建一个子进程。(父子进程共享内存,直至其中一个进程对内存进行了写操作)
子进程负责将数据写入一个临时文件,父进程则继续处理数据库读写请求。
完全写入成功后,调用rename将新的RDB文件替换原来的RDB文件。
本文对Redis快照的实现过程进行介绍,了解Redis快照实现过程对Redis管理很有帮助。
Redis默认会将快照文件存储在Redis当前进程的工作目录中的dump.rdb文件中,可以通过配置dir和dbfilename两个参数分别指定快照文件的存储路径和文件名。快照的过程如下。
(1)Redis使用fork函数复制一份当前进程(父进程)的副本(子进程);
(2)父进程继续接收并处理客户端发来的命令,而子进程开始将内存中的数据写入硬盘中的临时文件;
(3)当子进程写入完所有数据后会用该临时文件替换旧的 RDB 文件,至此一次快照操作完成。
————————————————
8、redis 的过期策略以及内存淘汰机制【~】
redis 采用的是定期删除+惰性删除策略。
为什么不用定时删除策略?
定时删除,用一个定时器来负责监视 key,过期则自动删除。虽然内存及时释放,但是十分消耗 CPU 资源。在大并发请求下,CPU 要将时间应用在处理请求,而不是删除 key,因此没有采用 这一策略.
定期删除+惰性删除是如何工作的呢? 定期删除,redis 默认每个 100ms 检查,是否有过期的 key,有过期 key 则删除。
需要说明的 是,redis 不是每个 100ms 将所有的 key 检查一次,而是随机抽取进行检查(如果每隔 100ms, 全部 key 进行检查,redis 岂不是卡死)。因此,如果只采用定期删除策略,会导致很多 key 到时间没有删除。
于是,惰性删除派上用场。也就是说在你获取某个 key 的时候,redis 会检查一下,这个 key 如果设置了过期时间那么是否过期了?如果过期了此时就会删除。
采用定期删除+惰性删除就没其他问题了么? 不是的,如果定期删除没删除 key。然后你也没即时去请求 key,也就是说惰性删除也没生 效。这样,redis 的内存会越来越高。
那么就应该采用内存淘汰机制。 在 redis.conf 中有一行配置 maxmemory-policy volatile-lru 该配置就是配内存淘汰策略的(什么,你没配过?好好反省一下自己)
volatile-lru: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server.db[i].expires)中挑选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 淘汰
volatile-ttl: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server.db[i].expires)中挑选将要过期的数据淘汰
volatile-random: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server.db[i].expires)中任意选择数据淘汰
allkeys-lru:从数据集(server.db[i].dict)中挑选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淘汰
allkeys-random:从数据集(server.db[i].dict)中任意选择数据淘汰
no-enviction(驱逐):禁止驱逐数据,新写入操作会报错 ps : 如 果 没 有 设 置 expire 的 key, 不 满 足 先 决 条 件 (prerequisites); 那 么 volatile-lru, volatile-random 和 volatile-ttl 策略的行为, 和 noeviction(不删除) 基本上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