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复用是什么意思

软件复用是将已有的软件及其有效成分用于构造新的软件或系统。它不仅是对软件程序的复用,还包括对软件生产过程中其它劳动成果的复用,如项目计划书、可行性报告、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源程序)、测试用例、文档与使用手册等等。因此,软件复用包括软件产品复用和软件过程复用两部分的内容。
软件复用不同于软件移植。软件移植是指对软件进行修改和扩充,使之在保留原有功能、适应原有平台的基础上,可以运行于新的软硬件平台。而复用则指在多个系统中,尤其是在新系统中使用已有的软件成分。
从对复用产品的了解程度和复用方式看,也可分为白盒复用与黑盒复用。黑盒复用指对已有产品或构件不需作任何修改,直接进行复用,这是理想的复用方式。它主要基于二进制代码的复用,包括可执行程序的复用和基于库(包括动态链接库和静态库)的复用。白盒复用指根据用户需求对已有产品进行适应性修改后才可使用。白盒复用一般为源代码一级的复用,以及相应的测试用例、文档等的复用。
无论白盒复用还是黑盒复用,都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熟悉和掌握被复用的软件系统。作为经济上的考虑,要求复用的代价必须大大小于重新开发的代价,否则就不应该考虑。
软件复用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抽象。抽象是对软件可复用对象的提炼和概括,即将可复用对象的基本属性和相应的操作,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和其他细节中提炼出来。软件的复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可复用对象的认识深度或者说可复用对象的抽象层次。抽象层次越高、与具体环境和特定细节越无关,则它被未来系统复用的可能性也越大。领域分析则是进行抽象的有力工具。领域分析借助特定领域、特定行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软件系统对象进行抽象和分类,提炼认知的对象及其相互关系,获得系统整体结构,从而生成可复用的软件构件。
通过软件复用,在应用系统开发中可以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开发成果,减少了包括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在内的许多重复劳动,从而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同时,通过复用高质量的已有开发成果,避免了重新开发可能引入的错误,从而提高了软件的质量。
软件复用有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必须有可以复用的对象;二是所复用的对象必须是有用的,三是复用者需要知道如何去使用被复用的对象。软件复用包括两个相关过程:可复用软件(构件)的开发(Development for Reuse)和基于可复用软件(构件)的应用系统构造(集成和组装)(Development with Reuse)。解决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实现真正成功的软件复用。
可复用软件(构件)的开发是实现软件复用的基本条件,对象技术的广泛使用,提供了建造和使用构件的概念基础和实用工具,有了可复用软件,基于可复用软件(构件)的应用系统构造(集成和组装)才能得以实现。软件的生产也可以象硬件的生产一样,在设计好框架后通过标准的构件组装而成。一般认为构件是具有一定功能、能够独立工作或同其他构件组合起来协调工作的程序体,一经产生,就与它的具体实现语言无关,可以认为是一段二进制码和数据段,其内部具体实现是无法看到的,可将成熟的构件当作商品出售,在保证开发者的利益同时最大地满足社会需求。采用构件来开发软件可以更有效地重用他人已有的劳动成果。
在复用软件设计中,如何设计和构造可复用的软件是软件设计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根据面向对象的设计原理,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封装性
在软构件的定义中,用户只关心事件的输入输出,对事件内部不必关心,方法和事件是独立于应用的,用户可以在软构件中定义自己的事件,对于内部的复杂性调用这并不知晓,从而提高了隐蔽性。
(2)重载
重载就是在同一软件构件中用同一名字来表示不同的方法名。一般有两种实现方法,一是方法参数的个数重载,二是方法参数的类型重载。
(3)继承
继承就是高层的类在不同范围的复用。
(4)聚合
聚合就是把一个难以复用的大软件分成若干部分构件,使其中的某些构件成为可以复用的构件。
(5)多态性
多态性指某方法不仅可以处理有相同结构的对象,也可以处理不同结构的对象。
中间件及相关软件是商业化的软件复用。仅看程序方面,软件复用后的制品也不只包括中间件软件,还包括软件框架、应用框架、通用业务构件等多种可复用形式。
 
是指编程吗,说的是以前的程序的整体或部分可以在今后的程序编写中被引用,并实现功能
软件复用是将已有的软件及其有效成分用于构造新的软件或系统。它不仅是对软件程序的复用,还包括对软件生产过程中其它劳动成果的复用,如项目计划书、可行性报告、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源程序)、测试用例、文档与使用手册等等。因此,软件复用包括软件产品复用和软件过程复用两部分的内容。
软件复用不同于软件移植。软件移植是指对软件进行修改和扩充,使之在保留原有功能、适应原有平台的基础上,可以运行于新的软硬件平台。而复用则指在多个系统中,尤其是在新系统中使用已有的软件成分。
从对复用产品的了解程度和复用方式看,也可分为白盒复用与黑盒复用。黑盒复用指对已有产品或构件不需作任何修改,直接进行复用,这是理想的复用方式。它主要基于二进制代码的复用,包括可执行程序的复用和基于库(包括动态链接库和静态库)的复用。白盒复用指根据用户需求对已有产品进行适应性修改后才可使用。白盒复用一般为源代码一级的复用,以及相应的测试用例、文档等的复用。
无论白盒复用还是黑盒复用,都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熟悉和掌握被复用的软件系统。作为经济上的考虑,要求复用的代价必须大大小于重新开发的代价,否则就不应该考虑。
软件复用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抽象。抽象是对软件可复用对象的提炼和概括,即将可复用对象的基本属性和相应的操作,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和其他细节中提炼出来。软件的复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可复用对象的认识深度或者说可复用对象的抽象层次。抽象层次越高、与具体环境和特定细节越无关,则它被未来系统复用的可能性也越大。领域分析则是进行抽象的有力工具。领域分析借助特定领域、特定行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软件系统对象进行抽象和分类,提炼认知的对象及其相互关系,获得系统整体结构,从而生成可复用的软件构件。
通过软件复用,在应用系统开发中可以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开发成果,减少了包括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在内的许多重复劳动,从而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同时,通过复用高质量的已有开发成果,避免了重新开发可能引入的错误,从而提高了软件的质量。
软件复用有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必须有可以复用的对象;二是所复用的对象必须是有用的,三是复用者需要知道如何去使用被复用的对象。软件复用包括两个相关过程:可复用软件(构件)的开发(Development for Reuse)和基于可复用软件(构件)的应用系统构造(集成和组装)(Development with Reuse)。解决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实现真正成功的软件复用。
可复用软件(构件)的开发是实现软件复用的基本条件,对象技术的广泛使用,提供了建造和使用构件的概念基础和实用工具,有了可复用软件,基于可复用软件(构件)的应用系统构造(集成和组装)才能得以实现。软件的生产也可以象硬件的生产一样,在设计好框架后通过标准的构件组装而成。一般认为构件是具有一定功能、能够独立工作或同其他构件组合起来协调工作的程序体,一经产生,就与它的具体实现语言无关,可以认为是一段二进制码和数据段,其内部具体实现是无法看到的,可将成熟的构件当作商品出售,在保证开发者的利益同时最大地满足社会需求。采用构件来开发软件可以更有效地重用他人已有的劳动成果。
在复用软件设计中,如何设计和构造可复用的软件是软件设计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根据面向对象的设计原理,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封装性
在软构件的定义中,用户只关心事件的输入输出,对事件内部不必关心,方法和事件是独立于应用的,用户可以在软构件中定义自己的事件,对于内部的复杂性调用这并不知晓,从而提高了隐蔽性。
(2)重载
重载就是在同一软件构件中用同一名字来表示不同的方法名。一般有两种实现方法,一是方法参数的个数重载,二是方法参数的类型重载。
(3)继承
继承就是高层的类在不同范围的复用。
(4)聚合
聚合就是把一个难以复用的大软件分成若干部分构件,使其中的某些构件成为可以复用的构件。
(5)多态性
多态性指某方法不仅可以处理有相同结构的对象,也可以处理不同结构的对象。
中间件及相关软件是商业化的软件复用。仅看程序方面,软件复用后的制品也不只包括中间件软件,还包括软件框架、应用框架、通用业务构件等多种可复用形式。
软件复用(SoftWare Reuse)是将已有软件的各种有关知识用于建立新的软件,以缩减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花费。软件复用是提高软件生产力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技术。早期的软件复用主要是代码级复用,被复用的知识专指程序,后来扩大到包括领域知识、开发经验、设计决定、体系结构、需求、设计、代码和文档等一切有关方面。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帮助用户理解引脚复用的TDM(时分多路复用)的具体含义和实现方式。用户之前已经询问过TDM信号线的使用方法,现在进一步聚焦于引脚复用的TDM,可能是在嵌入式系统或硬件设计中使用。根据用户提供的引用资料,我需要整合这些信息,并结合之前的回答来提供详细的解释。 首先,引用[1]解释了TDM的基本概念,即通过时间分割在同一个通信媒体上传输多路信号。引用[2]提到TDM的不同帧结构,如TDM128、TDM256等,这些是硬件设计中的具体参数,说明每个帧包含的比特数和通道数。引用[4]和[5]则涉及具体实现,比如UART的分时复用和I2S/PCM协议的TDM模式,这些都是引脚复用的实际案例。 用户的问题是关于引脚复用TDM的含义及实现方式。需要明确引脚复用的概念:在微控制器或芯片中,一个物理引脚可能承担多个功能,通过配置寄存器选择不同功能。当与TDM结合时,意味着同一组物理引脚在不同时间段传输不同的信号,实现多路复用。 接下来需要分步骤解释: 1. **引脚复用的基本概念**:解释什么是引脚复用,为什么需要这样做(节省引脚资源,提高硬件利用率)。 2. **TDM与引脚复用的结合**:说明如何通过时间分割,让同一组引脚在不同时隙传输不同信号,可能结合引用[2]中的帧结构,如TDM128等。 3. **实现方式**: - **硬件配置**:需要支持TDM的控制器,如I2S、PCM接口,或者使用通用接口(如UART)结合定时器实现分时。 - **时隙分配**:根据引用[2],不同的TDM模式对应不同的帧长度和通道数,需要配置时隙映射。 - **时钟同步**:引用[1]和之前的回答提到时钟同步的重要性,这里需要强调在引脚复用中如何保证收发端的时钟一致,可能使用外部时钟或内部定时器中断(如引用[4]中的PIT生成中断)。 4. **具体实现步骤**:以引用[4]的UART分时复用为例,说明如何通过定时器控制不同时间段切换引脚功能,传输不同UART通道的数据。可能涉及配置寄存器的设置,中断服务程序的处理,以及数据缓冲区的管理。 5. **应用实例**:引用[5]中的I2S/PCM的TDM模式,说明在音频处理中如何利用引脚复用传输多通道音频数据。 6. **注意事项**:时钟精度、抗干扰措施、时隙利用率优化等,引用之前的回答和引用[3]提到的频分复用的优缺点,可能对比说明TDM在引脚复用中的挑战。 最后,生成相关问题,引导用户进一步探索可能遇到的难点或扩展应用。</think>#### 引脚复用时分多路复用(TDM)的含义及实现方式 **引脚复用TDM** 是指通过同一组物理引脚在不同时间段传输多路信号,结合硬件功能复用和时间分割技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以下从原理到实现进行详细说明: --- ### 一、引脚复用TDM的核心概念 1. **引脚复用(Pin Multiplexing)** 在微控制器或芯片中,单个物理引脚可通过配置寄存器切换多种功能(如GPIO、UART、I2S等)。例如,某引脚既可作普通I/O口,也可在特定模式下承载TDM信号[^4]。 2. **TDM与引脚复用的结合** - **时分多路复用**:将时间划分为固定时隙,每个时隙分配给一路信号。 - **引脚功能动态切换**:同一引脚在不同时隙承载不同信号源的数据,例如: $$ \text{引脚功能} = \begin{cases} \text{信号A} & t \in [0, T_1) \\ \text{信号B} & t \in [T_1, T_2) \end{cases} $$ 这种模式常见于音频接口(I2S TDM)、通信总线等场景[^5]。 --- ### 二、引脚复用TDM的实现方式 1. **硬件支持** - **专用TDM控制器**:如I2S/PCM接口支持多时隙传输(例如8通道TDM模式)[^5]。 - **通用外设+定时器**:通过定时器中断切换引脚功能,实现自定义TDM(如UART分时复用)[^4]。 2. **时隙分配与帧结构** - **帧长与通道数**:根据需求定义帧结构,如TDM128表示每帧128比特(16bit × 8通道)[^2]。 - **时隙映射表**:配置寄存器指定引脚在时隙中的角色(例如:时隙1→音频左声道,时隙2→右声道)。 3. **时钟同步机制** - **主从模式**:主设备提供位时钟(BCLK)和帧同步时钟(FSYNC),从设备同步采样。 - **时钟精度要求**:偏差需小于时隙长度的1%,否则导致数据错位[^1]。 4. **数据流控制** - **发送端**:按时隙填充数据缓冲区,例如: ```c // 示例:填充TDM帧数据(8通道) tdm_frame[0] = channel1_data; tdm_frame[1] = channel2_data; // ... 依次填充至时隙7 ``` - **接收端**:根据时隙编号提取数据并重组,利用中断或DMA提高效率。 --- ### 三、具体实现案例 1. **UART引脚分时复用(引用[4])** - **场景**:单组UART引脚分时传输3个串口数据。 - **实现步骤**: 1. 使用定时器(如PIT)生成1ms中断,划分时隙(例如:500ms周期)。 2. 在中断中切换引脚功能: - 时隙1:配置为UART1,收发数据。 - 时隙2:配置为UART2,收发数据。 - 时隙3:配置为UART3,收发数据。 3. 超时检测:若某时隙无数据,触发超时状态(如`kUART_TDM_ReceiveTimeOut`)。 2. **I2S TDM音频传输(引用[5])** - **帧结构**: - 每帧包含8个时隙,每个时隙32位(TDM256)。 - 帧同步信号(WS)上升沿标志帧开始,位时钟(SCK)控制数据速率。 - **引脚配置**: - SDIN引脚在不同时隙依次传输多路音频数据(如麦克风阵列输入)。 --- ### 四、关键注意事项 1. **时序严格性** - 时隙切换需精确匹配时钟,否则会导致数据覆盖或丢失。 - 建议使用硬件TDM控制器而非纯软件实现,以降低时序误差[^5]。 2. **抗干扰设计** - 高频切换可能引入噪声,需使用屏蔽走线或滤波电路。 - 地线隔离多路信号,减少串扰[^3]。 3. **资源冲突避免** - 若引脚同时复用为TDM和其他功能(如GPIO),需在代码中严格管理模式切换。 --- ```plaintext 示例:STM32实现TDM音频传输 1. 配置I2S为TDM模式,设置帧长度(如256位)和时隙数(8通道)。 2. 映射SDIO引脚到I2S功能,启用DMA传输。 3. 编写中断服务程序处理时隙边界,确保数据对齐。 ``` --- **相关问题** 1. 如何通过STM32的HAL库配置I2S TDM模式? 2. 在多路UART分时复用时,如何避免缓冲区溢出? 3. TDM模式与PWM输出能否共享同一组引脚?时序如何协调? 4. 在无专用TDM控制器的MCU上,如何通过GPIO模拟TDM时序?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