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架构建模:4+1 与 C4 模型全解析
在软件架构的领域中,合理的架构建模对于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不同规模和性质的项目需要不同的架构模型来进行有效的描述和规划。下面将详细介绍 4+1 模型和 C4 模型,以及在敏捷项目中如何进行架构文档的编写和视图选择。
1. 架构分组与适用框架
在公司甚至更广泛的范围内对软件进行文档记录时,将架构分为应用架构(单个系统的蓝图)和技术架构(硬件、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是很有用的。类似规模的框架还有英国国防部开发的 MODAF 和美国的 DoDAF。
如果不是在记录企业架构,尤其是刚开始进行架构自我发展的人,可能会对 4+1 和 C4 等其他框架更感兴趣。
2. 理解 4+1 模型
4+1 视图模型由 Philippe Kruchten 在 1995 年创建,旨在“基于多个并发视图来描述软件密集型系统的架构”。该模型因其存在时间长且功能有效而广为人知,适合大型项目,但对于中小型项目(尤其是采用敏捷方式编写的项目)可能过于复杂。
- 优点 :视图之间的链接紧密,尤其是在场景方面,每个利益相关者都能轻松获取与他们相关的模型部分。
- 缺点 :使用固定的视图集,而实际文档架构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视图。
4+1 模型包含以下视图:
|视图名称|描述|常用图表|
| ---- | ---- | ---- |
|逻辑视图|展示如何向用户提供功能,显示系统的组件(对象)及其相互交互。|类图和状态图,必要时可使用通信或序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