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转】是“虚拟现实”还是“虚拟实在”?

本书探讨了虚拟实在的哲学含义,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并从哲学角度审视了虚拟现实的本质及其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p>『转者注:第一次见到有人对“虚拟现实”名词的怀疑』</p>
<p>《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这本小书是金吾伦和我于上个世纪末翻译的,2000年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而下面这篇文字是几年前熊澄宇
写的一篇书评。原书书名是The Metaphysics of Virtural
Reality,应该译成《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可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丛书”的编辑也许是考虑到市场的因素,没有这样做。而是取了其中一章
的名字“从界面到网络空间”为主标题,而原书的书名《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则成为副标题,这本来也无可厚非,可是这样便将这本哲学家写的书的哲学内容简化
了许多,至少从标题上来看就是如此。但是,木已成舟,我们也许只好接受这一事实。熊先生说,现在有许多人将virtual
reality叫做“虚拟现实”可本书“则译为虚拟实在”。然而虚拟现实的翻译则更令人联想到其他方面,而非哲学层面。我们之所以译为“虚拟实在”就是考
虑到它是一部有关哲学的著作。而且是写得相当好的一部著作。现在这本书在市面上可能很少能买到了,可是这篇书评还是写得挺到位的,我就将其放在我的博克之
中。<br><br>

读《从界面到网络空间》<br><br>

熊澄宇<br><br>
从加拿大小说家威廉·吉布森1984年发明“Cyberspace”这个词以来,人们就对介乎于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这样一种存在,开始了思想和行为两方面的
探讨。1979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技哲学博士学位,1983年起使用便携式计算机,1989年开始接触头盔式显示器和数据手套的迈克尔·海姆教授,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充分的理由来表述其对虚拟现实的见解。<br><br>
海姆教授1993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的著作《The Metaphysics of Virtual
Reality》(中译本名为《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收入了他完成于1989年至1992年间
发表或未发表的十篇文章。这十篇文章从哲学和人文层面,对虚拟现实的非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br><br>
全书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信息狂》、《逻辑与直觉》、《超文本的天堂》、《思想处理》、《海德格尔和麦克卢汉:作为伙伴的计算机》等五篇文章,
通过作者深入浅出的个性表述,主要讨论了计算机技术在文字处理、信息检索、超文本结构、提纲生成、电子出版等领域的发展,以及对人类语言、思维、逻辑表
述、读写方式和传播媒介方面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第二部分,包括《从界面到网络空间》、《网络空间的情欲存在论》、《虚拟实在的本质》、《虚拟实在抑
制》、《电子咖啡屋讲演》等五篇文章,则着重讨论虚拟现实的内涵、外延及作者自身的哲学思考。<br><br>
在数字化生存状态下,始终强调人的因素,突出人在感受和认知外部世界过程中的自然属性是本书的鲜明特点。在《信息狂》一文中,作者在赞叹了计算机文字处理
技术在速度、效率和网络传输方面优势的同时,提醒人们关注计算机对人类运用语言进行思维的自然能力所带来的危害:“我们终将为这种疯狂付出代价。所获得的
信息越多,可能有的意义便越少,这就是所谓的收益递减律。我们不应不尊重语言在帮助我们思考中的表达能力。”在《逻辑与直觉》一文中,作者描述了计算机逻
辑思维与人脑苦思冥想之间的区别。指出,“图书馆正在变成信息中心,而不再是供人默想的场所”;呼吁“我们应恢复其原有的意义”。在《超文本的天堂》中,
作者对超文本体现的超人类思维的上帝式读写方式提出质疑:“我们面前是永不间断的信息流,所以就应该对任何约束使其流动的结构都持怀疑态度。对我们而言,
没有任何单一的固定程式能为滚滚而来的信息建立起合适的通道。”<br><br>
计算机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人类的思维层面,特别是在帮助和整理思维过程方面。然而,计算机思维与人脑思维是一样吗?作者明确地给予了否定的回答。在《思想处
理》一文中,作者指出,传统的思考提纲与电子方式提纲的区别在于“一个使有序记忆的知识结构化,而另一个则是对思想过程做动态模拟。”计算机对于人类而
言,是对手还是伙伴?这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海德格尔和麦克卢汉:作为伙伴的计算机》一文中,作者把哲学家海德格尔与传媒大师麦克卢汉对计算机与
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见解做了比较。海德格尔在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然性之后,对“学术不可避免要在技术上被信息化”表现了他的担忧;而麦克卢汉的媒介发
展观却表述了技术力量在社会发展中的正面作用,把计算机看作是合作伙伴。海姆自己的观点是:“没有必要强迫一种赞成或反对、全盘接受或拒绝而告终的做法。
在我们知识过程中,把计算机视为合作伙伴的同时,我们会注意到与技术合作时会发生什么事情。”<br><br>

Virtual Reality (现有出版物多译为虚拟现实,本书译为虚拟实在)、Cyberspace (现有出版物多译为赛博空间,本书译为网络空间) 是后五篇文章讨论的主题,也是本书的精华之所在。<br><br>
在《从界面到网络空间》一文中,作者对于人机交互的界面给予了重新定义,把界面从键盘、屏幕的物质形态扩展到一种精神交互的点:“什么是界面?界面便是两
种或多种信息源面对面交互之处。”而网络空间则是“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维度”,“表现一种再现的或人工的世界,一个由我们的系统产生的信息和我们反馈到系
统中的信息所构成的世界”。人通过界面与网络空间的交互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是外与内的和谐,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融合。作者在《网络空间的情欲存在论》中
对其观点进一步发挥:“网络空间还是一个形而上学实验室,一种检验我们实在之真正意义的工具。”作者认为网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某种心理生物冲动。
“网络空间作为一种产物是属于柏拉图主义的。全副感官输入装置武装起来的网络行者坐在我们面前,他们似乎是而且确实是不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了。”<br><br>
虚拟现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然而,它是技术还是艺术?它是精神还是物质?究竟我们该如何描述VR的本质?在《虚拟实在的本质》一文中,海姆博士归纳了在他之
前的研究者们对虚拟现实所提出的七种不同的界定:模拟性、交互作用、人工性、沉浸性、遥在、全身沉浸、网络通信。海姆认为,这七种说法或七种阵容都在沿着
不同的方向探索,但都没有达到目的。按海姆的说法,虚拟现实具有如下四种本质特性:1、主动性/被动性;2、操纵性/感受性;3、从远距离出场;4、对现
实的强化。作者自认为他是从太极修炼中得到了对虚拟现实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提出的“主动与被动”、“操纵与感受”都是一组相辅相成的概念。它们既
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既是技术的,又是艺术的。这就是海姆博士的虚拟现实观,是他在前人基础上的发现和创造。<br><br>

在确定了虚拟现实的特性或本质以后,人类就面临着一个如何面对虚拟现实的问题。<br><br>
在《电子咖啡屋讲演》中,作者提出,在美国东西两岸的人对待虚拟现实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西海岸把虚拟现实看着是思想形态,希望虚拟现实能“引起一场
意识革命”;“而东海岸想的却是一种新型的工具,用来支持当前的项目并解决既定的问题。”作者的意见是“象往常一样,真理在中间。”因为虚拟现实不是独立
存在的,它是和人类社会并存互动的。最后在《虚拟实在抑制》一文中,作者完全从哲学层面阐述了虚拟现实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人类在现实存在
中,有三种制约因素:1、死亡不可避免,人在世有时间限制;2、记忆和历史使任何事情一次发生则永远存在;3、由于生命的暂时性,脆弱和不确定状态使人时时感受痛苦。虚拟世界解除了现实世界对人的制约,因而,“最终的虚拟现实是一种哲学体验,也许是一种崇高的、或令人敬畏的体验。诚如康德所言,崇高是意识
到自己渺小时所体验到的那种不寒而栗;当我们有限的理解力面对无限的虚拟世界时,便会产生这种感觉。”可见,在作者眼里,虚拟世界不完全是一种人造的数字
化空间、或现实世界的数字化映像;虚拟世界是与现实世界并存,甚至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要大于现实世界的一种思维空间。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作者对数字化生
存的人性化思考。<br><br>
应该说,在计算机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在数字化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和社会各个层面的时候,人们在重新思考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在工业
革命初期,以捣毁机器的方式表述反对技术进步,要求保持传统、维持人和土地自然关系的事件时时出现。而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到来之时,人们表现
出了一种震撼和畏惧。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人们的行为方式是对新技术的努力学习和熟练掌握。人们在社会发展两个阶段所表现出的两种状态,实际上表现的都是人
类的生存愿望和对生存的哲学思考。虚拟现实和赛博空间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面对着一种与现实世界似是而非的四维空间,人们对哲学家的需求要大
于对科学家的需求。海姆教授的著作正是这样一种应需而生的作品。<br><br>
这本书文字不多,但行文结构很有超文本风格:哲学家和科学家时时会出场耳提面命,科学术语与哲学名词一直流淌在字里行间。如果在阅读时不能全神贯注,则很
有可能跟随作者的思绪天马行空。本书的中文译文虽然还有些可商榷之处,但面对着这许多文理交叉、古今贯通的论述,我们仍然要向两位译者的胆略和艰辛表示敬
意。据作者本人介绍,本书已出版了韩文、日文、匈牙利文和波兰文译本;另据美国亚马逊网上书店统计,从1993年出版到2001年1月21日止,本书英文
版的销售量为8867本。由此看来,这本书的中文版实在是出得晚了点。<br><br>

2001年正月初五于北京西郊蓝旗营
</p>
本项目采用C++编程语言结合ROS框架构建了完整的双机械臂控制系统,实现了Gazebo仿真环境下的协同运动模拟,并完成了两台实体UR10工业机器人的联动控制。该毕业设计在答辩环节获得98分的优异成绩,所有程序代码均通过系统性调试验证,保证可直接部署运行。 系统架构包含三个核心模块:基于ROS通信架构的双臂协调控制器、Gazebo物理引擎下的动力学仿真环境、以及真实UR10机器人的硬件接口层。在仿真验证阶段,开发了双臂碰撞检测算法和轨迹规划模块,通过ROS控制包实现了末端执行器的同步轨迹跟踪。硬件集成方面,建立了基于TCP/IP协议的实时通信链路,解决了双机数据同步和运动指令分发等关键技术问题。 本资源适用于自动化、机械电子、人工智能等专业方向的课程实践,可作为高年级课程设计、毕业课题的重要参考案例。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控制核心与硬件接口分离架构便于功能扩展,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学习者可在现有框架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例如集成视觉感知模块或优化运动规划算法。 项目文档详细记录了环境配置流程、参数调试方法和实验验证数据,特别说明了双机协同作业时的时序同步解决方案。所有功能模块均提供完整的API接口说明,便于使用者快速理解系统架构并进行定制化修改。 资源来源于网络分享,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于商业,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微电网】【创新点】基于非支配排序的蜣螂优化算法NSDBO求解微电网多目标优化调度研究(Matlab代码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基于非支配排序的蜣螂优化算法(NSDBO)在微电网多目标优化调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智能优化算法以解决微电网系统中经济性、环保性和能源效率等多重目标之间的权衡问题。通过引入非支配排序机制,NSDBO能够有效处理多目标优化中的帕累托前沿搜索,提升解的多样性和收敛性,并结合Matlab代码实现仿真验证,展示了该算法在微电网调度中的优越性能和实际可行性。研究涵盖了微电网典型结构建模、目标函数构建及约束条件处理,实现了对风、光、储能及传统机组的协同优化调度。;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电力系统基础知识和Matlab编程能力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及从事微电网、智能优化算法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熟悉优化算法与能源系统调度的高年级本科生亦可参考。;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应用于微电网多目标优化调度问题的研究与仿真,如成本最小化、碳排放最低与供电可靠性最高之间的平衡;②为新型智能优化算法(如蜣螂优化算法及其改进版本)的设计与验证提供实践案例,推动其在能源系统中的推广应用;③服务于学术论文复现、课题研究或毕业设计中的算法对比与性能测试。;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文中提供的Matlab代码进行实践操作,重点关注NSDBO算法的核心实现步骤与微电网模型的构建逻辑,同时可对比其他多目标算法(如NSGA-II、MOPSO)以深入理解其优势与局限,进一步开展算法改进或应用场景拓展。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