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在单体应用中,各模块之间的调用是通过编程语言级别的方法或者函数来实现的。而基于微服务的分布式应用是运行在多台机器上的;一般来说,每个服务实例都是一个进程。
因此,如下图所示,服务之间的交互必须通过进程间通信(IPC)来实现。
后面我们将会详细介绍 IPC 技术,现在我们先来看下设计相关的问题。
交互模式
当为某个服务选择 IPC 时,首先需要考虑服务之间的交互问题。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有很多的交互模式,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归类。
第一个维度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
• 一对一:每个客户端请求有一个服务实例来响应。
• 一对多:每个客户端请求有多个服务实例来响应。
第二个维度是这些交互式是同步还是异步:
• 同步模式:客户端请求需要服务端即时响应,甚至可能由于等待而阻塞。
•异步模式:客户端请求不会阻塞进程,服务端的响应可以是非即时的。
下表显示了不同交互模式:
一对一的交互模式有以下几种方式:
1. 请求/响应:一个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起请求,等待响应,客户端期望此响应即时到达。在一个基于线程的应用中,等待过程可能造成线程阻塞。
2. 通知(也就是常说的单向请求):一个客户端请求发送到服务端,但是并不期望服务端响应。
3. 请求/异步响应:客户端发送请求到服务端,服务端异步响应请求。客户端不会阻塞,而且被设计成默认响应不会立刻到达。
一对多的交互模式有以下几种方式:
4.发布/ 订阅模式:客户端发布通知消息,被零个或者多个感兴趣的服务消费。
5.发布/异步响应模式:客户端发布请求消息,然后等待从感兴趣服务发回的响应。
每个服务都是以上这些模式的组合。对某些服务,一个 IPC 机制就足够了;而对另外一些服务则需要多种 IPC 机制组合。
下图展示了在用户叫车时,打车应用内的服务是如何交互的。
上图中的服务通信使用了通知、请求/响应、发布/订阅等方式。例如,乘客在移动端向“行程管理”服务发送通知,请求一次接送服务。“行程管理”服务通过使用请求/响应来唤醒“乘客服务”来验证乘客账号有效,继而创建此次行程,并利用发布/订阅来通知其它服务,其中包括定位可用司机的调度服务。
现在我们了解了交互模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定义 API。
定义 API
API 是服务端和客户端之间的契约。无论选择了何种 I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