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1 调停者模式
Mediator、Colleague、Collaboration |kəˌlæbəˈreɪʃn|
Mediator:
调停者模式是对象的行为模式。调停者模式包装了一系列对象相互作用的方式,使得这些对象不必相互明显引用。从而使它们可以较松散地耦合。当这些对象中的某些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改变时,不会立即影响到其他的一些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保证这些相互作用可以彼此独立地变化。
为什么需要调停者
在某些系统中存在大量的对象,这些对象既会影响别的对象,又会被别的对象所影响,因此常常叫做同事(Colleague)对象。这些同事对象通过彼此的相互作用形成系统的行为。从图中可以看出,几乎每一个对象都需要与其他的对象发生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表现为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的直接耦合。这就是过度耦合的系统。
通过引入调停者对象(Mediator),可以将系统的网状结构变成以中介者为中心的星形结构。在这个星形结构中,同事对象不再通过直接的联系与另一个对象发生相互作用;相反的,它通过调停者对象与另一个对象发生相互作用。调停者对象的存在保证了对象结构上的稳定,也就是说,系统的结构不会因为新对象的引入造成大量的修改工作。
一个好的面向对象的设计可以使对象之间增加协作性(Collaboration),减少耦合度(Coupling)。一个深思熟虑的设计会把一个系统分解为一群相互协作的同事对象,然后给每一个同事对象以独特的责任,恰当的配置它们之间的协作关系,使它们可以在一起工作。
如果没有主板
大家都知道,电脑里面各个配件之间的交互,主要是通过主板来完成的。如果电脑里面没有了主板,那么各个配件之间就必须自行相互交互,以互相传送数据。而且由于各个配件的接口不同,相互之间交互时,还必须把数据接口进行转换才能匹配上。
所幸是有了主板,各个配件的交互完全通过主板来完成,每个配件都只需要和主板交互,而主板知道如何跟所有的配件打交道,这样就简单多了。
调停者模式包括以下角色:
抽象调停者(Mediator)角色:定义出同事对象到调停者对象的接口,其中主要方法是一个(或多个)事件方法。
具体调停者(ConcreteMediator)角色:实现了抽象调停者所声明的事件方法。具体调停者知晓所有的具体同事类,并负责具体的协调各同事对象的交互关系。
抽象同事类(Colleague)角色:定义出调停者到同事对象的接口。同事对象只知道调停者而不知道其余的同事对象。
具体同事类(ConcreteColleague)角色:所有的具体同事类均从抽象同事类继承而来。实现自己的业务,在需要与其他同事通信的时候,就与持有的调停者通信,调停者会负责与其他的同事交互。
抽象调停者类:
public interface Mediator {
/**
* 同事对象在自身改变的时候来通知调停者方法
* 让调停者去负责相应的与其他同事对象的交互
*/
public void changed(Colleague c);
}
具体调停者类:
public class ConcreteMediator implements Mediator {
//持有并维护同事A
private ConcreteColleagueA colleagueA;
//持有并维护同事B
private ConcreteColleagueB colleagueB;
public void setColleagueA(ConcreteColleagueA colleagueA) {
this.colleagueA = colleagueA;
}
public void setColleagueB(ConcreteColleagueB colleagueB) {
this.colleagueB = colleagueB;
}
@Override
public void changed(Colleague c) {
/**
* 某一个同事类发生了变化,通常需要与其他同事交互
* 具体协调相应的同事对象来实现协作行为
*/
}
}
抽象同事类:
public abstract class Colleague {
//持有一个调停者对象
private Mediator mediator;
/**
* 构造函数
*/
public Colleague(Mediator mediator){
this.mediator = mediator;
}
/**
* 获取当前同事类对应的调停者对象
*/
public Mediator getMediator() {
return mediator;
}
}
具体同事类:
public class ConcreteColleagueA extends Colleague {
public ConcreteColleagueA(Mediator mediator) {
super(mediator);
}
/**
* 示意方法,执行某些操作
*/
public void operation(){
//在需要跟其他同事通信的时候,通知调停者对象
getMediator().changed(this);
}
}
public class ConcreteColleagueB extends Colleague {
public ConcreteColleagueB(Mediator mediator) {
super(mediator);
}
/**
* 示意方法,执行某些操作
*/
public void operation(){
//在需要跟其他同事通信的时候,通知调停者对象
getMediator().changed(this);
}
}
调停者模式的优点
松散耦合
调停者模式通过把多个同事对象之间的交互封装到调停者对象里面,从而使得同事对象之间松散耦合,基本上可以做到互补依赖。这样一来,同事对象就可以独立地变化和复用,而不再像以前那样“牵一处而动全身”了。
集中控制交互
多个同事对象的交互,被封装在调停者对象里面集中管理,使得这些交互行为发生变化的时候,只需要修改调停者对象就可以了,当然如果是已经做好的系统,那么就扩展调停者对象,而各个同事类不需要做修改。
多对多变成一对多
没有使用调停者模式的时候,同事对象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多对多的,引入调停者对象以后,调停者对象和同事对象的关系通常变成双向的一对多,这会让对象的关系更容易理解和实现。
调停者模式的缺点
调停者模式的一个潜在缺点是,过度集中化。如果同事对象的交互非常多,而且比较复杂,当这些复杂性全部集中到调停者的时候,会导致调停者对象变得十分复杂,而且难于管理和维护。
调停者模式(Mediator) 属于对象的行为模式
1. 定义
调停者模式包装了一系列对象相互作用的方式,使得这些对象不必相互明显作用。从而使他们可以松散偶合。当某些对象之间的作用发生改变时,不会立即影响其他的一些对象之间的作用。保证这些作用可以彼此独立的变化。调停者模式将多对多的相互作用转化为一对多的相互作用。调停者模式将对象的行为和协作抽象化,把对象在小尺度的行为上与其他对象的相互作用分开处理。
2. 使用的原因
当对象之间的交互操作很多,且每个对象的行为操作都依赖彼此时,为防止在修改一个对象的行为时,同时涉及到修改很多其他对象的行为,可采用调停者模式,来解决紧耦合问题. 该模式将对象之间的多对多关系变成一对多关系,调停者对象将系统从网状结构变成以调停者为中心的星形结构,达到降低系统的复杂性,提高可扩展性的作用.
3. 适用的情况举例
eg1. WTO组织:它是一个协调组织,它将各贸易区自行进行的相互协调的强耦合变成了松散合;
eg2. 4个MM打麻将,相互之间谁应该给谁多少钱算不清楚了,某人担任调停者,各MM按照各自的筹码数算钱,赚了钱的从调停者这里拿,赔了钱的也付给调停者;
eg3. 租赁中介:很多人有出租房子的需求,也有不少人需要租房,租赁中介在其中担任了调停者的角色,疏通了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方便了两者。
4. 类结构及说明
类说明
i)Mediator:抽象调停者角色,它定义出同事对象到调停者对象的接口,这个角色一般由Java抽象类实现
ii)ConcreteMediator:具体调停者模式,从抽象调停者继承,实现了超类所声明的事件方法,它从具体同事对象接收消息,向具体同事对象发出命令.
iii)Colleague:抽象同事类角色,它定义了调停者同事对象的接口,它只知道调停者而不知道其余同事对象.
iv)colleague1、colleague2:具体同事类角色,从抽象同事类继承而来,每个具体同事类都知道本身在小范围内的行为,而不知道它在大范围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