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数据结构(二)向量(5)二分查找

本文介绍了C++中向量的二分查找算法,包括其原理、不同版本的实现和性能评估。从版本A的简单二分查找,到版本B的改进,再到最终版本C,通过递归和中点选取策略优化查找效率,确保在有序向量中查找元素的高效性。同时,文章强调了正确实现接口和满足语义约定的重要性。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来源:我的博客站 OceanicKang |《C++ 数据结构(二)向量(5)二分查找》

上一篇:《C++ 数据结构(二)向量(4)有序向量》

【注】二分查找的前提是有序向量,亦或有序线性表

接口

template <typename T> // 查找算法同一接口,0 <= lo < hi <= _size
Rank Vector<T>::search(T const &e, Rank lo, Rank hi) const {
    return (rand() % 2) ?            // 按各 50% 的概率随机选用
        binSearch(_elem, e, lo, hi): // 二分查找算法,或者
        fibSearch(_elem, e, lo, hi); // Fibonacci 查找算法
}

语义

1.png

应该便于有序向量自身的维护:V.insert(1 + V.search(e), e)

即便失败,也应给出新元素适当的插入位置

若允许重复元素,则每一组也需按其插入的次序排列

【约定】

  • 在有序向量区间 A[lo, hi) 中,确定 不大于 e 的最后一个 元素
  • -∞ < e < V[lo],则返回 lo - 1(左侧哨兵)
  • V[hi - 1] < e < +∞,则返回 hi - 1(末元素 = 右侧哨兵左邻)

版本A

原理

2.png

减而治之:以任一元素 x = S[mi] 为界,都可将待查找区间分为三部分,S[lo, mi) <= S[mi] <= S(mi, hi)

只需将目标元素 e 与 x 做一比较,即可分三种情况进一步处理:

1、e < x:则 e 若存在必属于 左侧 子区间 S[lo, mi),故可递归深入

2、x < e:则 e 若存在必属于 右侧 子区间 S(mi, hi),亦可递归深入

3、e = x:已在此处命中,可随即返回

二分(折半)策略:轴点 mi 总是取作中点 —— 于是每经过 至多两次 比较,或者能够命中,或者将问题规模缩减一半

实现

template <typename T> // 在有序向量区间 [lo, hi) 内查找元素 e
static Rank binSearch(T *A, T const &e, Rank lo, Rank hi) {
    while (lo < hi) { // 每步迭代可能要做两次比较判断,有三个分支
        Rank mi = (lo + hi) >> 1; // 以中点为轴点
        if (e < A[mi]) hi = mi;          // 深入前半段 [lo, mi) 继续查找
        else if (A[mi] < e) lo = mi + 1; // 深入后半段 (mi, hi)
        else return mi;                  // 在 mi 处命中
    }
    return -1; // 查找失败
} 

实例

3.png

S.search(8, 0, 7):共经 2 + 1 + 2 = 5 次比较,在 S[4] 处命中

S.search(3, 0, 7):共经 1 + 1 + 2 = 4 次比较,在 S[1] 处失败

线性递归:T(n) = T(n/2) + O(1) = O(logn),大大优于顺序查找

递归跟踪:轴点总取中点,递归深度 O(logn);各递归实例均耗时 O(1)

查找长度

如何更为精细地评估查找算法地性能?

考查关键码地比较次数,即查找长度(search length)

通常,需分别针对成功与失败查找,从最好、最坏、平均等角度评估

比如,成功、失败时地平均查找长度均大致为 O(1.50 * logn)

4.png

版本B

改进思路

直接解决 二分查找中左、右分支转向代价不平衡的问题

比如,每次迭代(或每个递归实例)仅做 1次 关键码比较

如此,所有分支只有 2个 方向,而不再是 3个

同样的,轴点 mi 取作中点,则查找每深入一层,问题规模也缩减一半

1、e < x:则 e 若存在必属于左侧子区间 S[lo, mi),故可递归深入

2、x <= e:则 e 若存在必属于右侧子区间 S[mi, hi),亦可递归深入

只有当元素数目 hi - lo = 1 时,才判断该元素是否命中

5.png

实现

template <typename T> static Rank binSearch(T *A, T const &e, Rank lo, Rank hi) {
    while (1 < hi - lo) { // 有效查找区间的宽度缩短至 1 时,算法才会终止
        Rank mi = (lo + hi) >> 1; // 以中点为轴点,经比较后确定深入
        (e < A[mi]) ? hi = mi : lo = mi; // [lo, mi) or [mi, hi)
    } // 出口时 hi = lo + 1,查找区间仅含一个元素 A[lo]
    return (e == A[lo]) ? lo : -1; // 返回命中 or -1
} // 相对于版本A,最好(坏)情况下更坏(好);各种情况下的 SL 更加接近,整体性能更趋稳定

语义约定

以上二分查找算法

未严格兑现 search() 接口的语义约定:返回不大于 e 的最后一个元素

只有兑现这一约定,才可有效支持相关算法,比如:V.insert(1 + V.search(e), e)

1、当有多个命中元素时,必须返回 最靠后(秩最大)者

2、失败时,应返回 小于 e 的最大者(含哨兵[lo - 1])

6.png

版本C(最终版)

实现

template <typename T> static Rank binSearch(T *A, T const &e, Rank lo, Rank hi) {
    while (lo < hi) { // 不变性:A[0, lo) <= e < A[hi, n)
        Rank mi = (lo + hi) >> 1; // 以中点为轴点,经比较后确定深入
        (e < A[mi]) ? hi = mi : lo = mi + 1; // [lo, mi) 或 (mi, hi)
    } // 出口时, A[lo = hi] 为大于 e 的最小元素
    return --lo; // 故 lo - 1 即不大于 e 的元素的最大秩
}

与版本B的差异

1、待查找区间宽度缩短至 0 而非 1 时,算法才结束

2、转入右侧子向量时,左边界取作 mi + 1 而非 mi

3、无论成功与否,返回的秩严格符合接口的语义

正确性

不变性:A[0, lo) <= e < A[hi, n)A[hi] 总是大于 e 的最小者

初始时,$ lo = 0 且 hi = n,A[0, lo) = A[hi, n) = \emptyset $,自然成立

数学归纳:假设不变性一直保持至(a),以下无非两种情况 …

7.png

下一篇:《C++ 数据结构(二)向量(6)斐波那契查找》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