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exit()和_exit()

本文是《嵌入式Linux系统工程师实训教程》的读书笔记,主要阐述了_exit()和exit()在进程退出时的不同处理方式。_exit()直接终止进程,可能造成文件缓冲区数据丢失,而exit()会在退出前处理文件缓冲区,确保数据完整性。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本文内容主要是《嵌入式Linux系统工程师实训教程》的读书笔记。

_exit()和函数exit()是一对相似的函数:#define __NR__exit    __NR_exit /* 参考include/asm-i386/unistd.h */

这里__NR_是在Linux源码中为每个系统调用加上的前缀,请注意第一个exitl()前有两条下划线,第二个exit()前有只有一条下划线

#include <unistd.h>

void _exit(int status);


#include <stdlib.h>

void exit(int status);


_exit()函数的作用相对较为简单:直接使进程停止运行,清除其使用的内存空间,并销毁其在内存中的各种数据结构。而exit()函数则在这些基础上做了一些包装,在执行退出之前加了若干道工序。exit()函数和_exit()函数的最大区别在于exit()函数在调用exit之前要检查文件的打开情况,把文件缓冲区的内容写回文件。

在Linux的标准函数库中,我们熟知的printf()、fopen()、fread()、fwrite()高级IO函数,他们也被称作为缓冲I/O(buffered),其特征是对应每一个打开的文件,在内存中都有一片缓冲区。每次读文件时,会多读书若干条记录,这样下次读文件时就可以直接从内存的缓冲区中读取;每次写文件时,也仅仅是写入内存中的缓冲区,等满足了一定的条件(达到一定数量,或遇到特定字符,如换行符和文件结束符EOF)后,再将缓冲区中的内容一次性写入文件,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件的读写速度,但也为我们编程带来了一点麻烦。如果有些数据,我们认为已经写入了文件,实际上因为没有满足特定的条件,他们还是保存在缓冲区内,这时我们用_exit()函数直接将进程关闭,缓冲区中的数据就会丢失,反之,如果想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就一定要使用exit()函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