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Docker 中,构建镜像时,我们通常会将应用及其所有依赖打包到镜像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镜像的大小会随着依赖项和构建工具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大,这不仅增加了存储成本,还会降低容器启动速度。多阶段构建(Multi-stage Builds) 是一种优化 Docker 镜像大小的技术,它通过分阶段的方式来创建镜像,避免了不必要的构建工具和依赖项进入最终镜像。
本文将深入探讨 Docker 多阶段构建 的概念、用法以及如何优化镜像大小。
1. 什么是 Docker 多阶段构建?
1.1 多阶段构建的基本概念
Docker 多阶段构建 是一种在 Dockerfile 中使用多个 FROM
指令的构建方式。每个 FROM
指令都定义了一个新的构建阶段,前一个阶段的输出可以传递给下一个阶段。这样,我们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中使用不同的基础镜像和依赖,最终将构建和运行环境分开,确保最终镜像中只包含必要的文件和依赖。
多阶段构建的流程:
- 阶段 1:使用包含所有构建工具和依赖的镜像(例如:
node:alpine
、maven
)进行应用的构建。 - 阶段 2:从前一个阶段复制构建结果,只包含应用程序和运行时依赖,使用更小的基础镜像(例如:
nginx:alpine
、openjdk:alpine
)构建最终镜像。
通过这种方式,最终镜像只包含运行应用所需的文件,而不会包含构建过程中不必要的依赖和工具,显著减少镜像的大小。
2. 为什么使用多阶段构建?
2.1 优化镜像大小
多阶段构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