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通的协议栈用于定义和管理不通网络的数据转发规则。
2.一般的,关注于逻辑数据关系的协议通常被称为上层协议,而关注于物理数据流的协议通常被称为低层协议。
3.IEEE802就是一套用来管理物理数据流在局域网中传输的标准,包括在局域网中传输物理数据的802.3以太网标准。
FR帧中继
HDLC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ATM 异步传输模式
4.OSI的七层参考模型:
应用层----------------------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
OSI参考模型中最靠近用户的一层,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
表示层----------------------数据格式化、加密、解密
提供各种用于应用层数据的编码和转换功能,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发送的数据能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识别。
会话层----------------------建立、维护、管理会话连接
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表示层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该层的通信由不同设备中的应用程序之间的服务请求和响应组成。
传输层----------------------建立、维护、管理端到端连接
提供面向连接或非面向连接的数据传递以及进行重传前的差错检测。
网络层----------------------IP寻址和路由选择,提供逻辑地址,供路由器确定路径。
数据链路层---------------控制网络层与物理层之间通信
将比特组合成字节,再将字节组合成帧,使用链路层地址(以太网使用MAC地址)来访问介质,并进行差错检测。
物理层----------------------比特流传输层,规定了电平、速度和电缆针脚。
5.TCP/IP协议的分层
PDU
应用层 数据
TCP/IP 传输层 口数据 Segment
网络层 口口数据 Packet
网路接口层 口数据口 Frame
Bit
应用数据需要经过TCP/IP每一层处理之后才能通过网络传输到目的端,每一层上都使用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彼此交换信息。
不同层的PDU中包含有不通的信息,因此PDU在不同层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比如,上层数据在传输层添加TCP的报头后得到的PDU被称为Segment(数据段);
数据段被传递给网络层,网络层添加IP报头后得到的PDU被称为Packet(数据包);
数据包被传递到数据链路层,封装数据链路层报头得到的PDU被称为Frame(数据帧);
最后,数据帧被转换为比特,通过网络介质传输。这种协议栈逐层向下传递数据,并添加报头和包围的过程称为封装。
6.封装后的数据包被称为数据帧-------------数据帧决定了数据如何传输-------------以太网上传输的数据帧有两种格式,选择哪种格式由TCP/IP协议簇中的网络层决定。
7.帧的格式:
Ethernet_ll D.MAC S.MAC Type Data FCS
IEEE802.3 D.MAC S.MAC Length LLC SNAP Data FCS
Length/Type>=1536(0x0600) Ethernet_ll(标准DIX V2格式)
Length/Type<=1500(0x05DC) IEEE802.3
Ethernet_ll在后来被写入了IEEE802.3X-1997的3.2.6节
不通的type字段值可以用来区别这两种帧的类型,当type字段值小于等于1500或者十六进制的0x05DC时,使用的是IEEE802.3格式,反之使用的是Ethernet_ll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