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包
定义:在一个外函数中定义了一个内函数,内函数里运用了外函数的临时变量,并且外函数的返回值是内函数的引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闭包
优势:
- 内外函数共享变量,节省内存
- 外函数在调用结束时,会把被内函数调用的变量绑定到内函数上,不会直接释放,加速内函数数据处理速度
- 方便进行函数式编程,组织代码逻辑
缺点:
- 如果不合理的使用闭包,容易造成大量的变量遗留再内存中无法释放,导致内存不足等现象
闭包的实际应用:
- 装饰器:在以前封装好的函数上面增添功能,进行二次封装,比如对用户登录时间进行校验,检测用户登录身份是否过期
- 面向对象:闭包中内函数使用外函数的变量,外函数在使用结束时不释放内函数所调用的外函数变量,很像类中类函数对类变量的使用;闭包也是实现面向对象的方法之一,在python当中虽然我们不这样用,在其他编程语言入比如avaScript中,经常用闭包来实现面向对象编程
- 单列模式:设计模式中的一种模式,其实也是装饰器的使用
内函数改变外函数中变量的的值,三种策略:
- 内函数中对外函数的变量使用nonlocal,声明该变量不是内函数的局部变量,此种方法尽量少用,容易造成后期代码不好维护的问题,并且只使用于python3
- 定义外函数变量的时候,将其定义为list类型,利用列表的可变特性
- 使用类,将函数封装成类,变量定义成类变量,其余的函数都可以改变类变量
Code:
def sort_priority(values, group):
""" 排序,对values中出现在group中的元素排列在前 """
def helper(x):
if x in group:
return 0, x
return 1, x
values.sort(key=helper)
numbers = [8, 3, 1, 2, 5, 4, 7 ,6]
group = {2, 3, 5, 7}
sort_priority(numbers, group)
print(numbers)
# 此代码只适用于python3
def sort_priority(values, group):
""" 排序,对values中出现在group中的元素排列在前,并且返回状态码 """
found = False
def helper(x):
nonlocal found
if x in group:
found = True
return 0, x
return 1, x
values.sort(key=helper)
return found
numbers = [8, 3, 1, 2, 5, 4, 7 ,6]
group = {2, 3, 5, 7}
print(sort_priority(numbers, group))
print(numbers)
# 实现相同排序功能,可以实现类中__call__方法,返回类对象就相当于返回一个函数
class Sorter:
def __init__(self, group):
self.group = group
self.found = False
def __call__(self, x):
if x in self.group:
self.found = True
return 0, x
return 1, x
sorter = Sorter(group) # sorter 相当于一个函数
numbers.sort(key=sorter)
print(sorter.found)
print(numbers)
# python2中只能利用list可变的特性来实现
def sort_priority(values, group):
found = [False]
def helper(x):
if x in group:
found[0] = True
return 0, x
return 1, x
values.sort(key=helper)
return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