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模式的使用场景

工厂模式使用场景:

1.工厂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解耦,将对象的创建和使用分开,即应用程序将对象的创建和初始化职责交给工厂对象。若一个对象A想要调用对象B时,如果直接通过new关键字来创建一个B实例,然后调用B实例,这样做的不好处是,当需求变更,要将B实例换成C实例时,则需要修改所有new了该实例的方法。

2.降低代码重复。如果对象B的创建过程比较复杂,并且很多地方都用到了,那么很可能出现很多重复的代码,通过统一将创建对象B的代码放到工厂里面统一管理,可以减少代码的重复率,同时也方便维护。相比于构造函数来说,复杂的初始化,会使得构造函数非常的复杂。

由于创建过程都由工厂统一的管理,有利于当业务发生变化之后的修改

3.工厂模式将创建和使用分离,使用者不需要知道具体的创建过程,只需要使用即可。

4.类本身有很多子类,并且经常性发生变化。

(

创建对象需要大量重复的代码。

创建对象需要访问某些信息,而这些信息不应该包含在复合类中。

创建对象的生命周期必须集中管理,以保证在整个程序中具有一致的行为。

)

### 工厂模式的应用场景 工厂模式适用于以下几种典型场景: #### 创建复杂对象 当一个类无法预知所要创建的对象的确切类型时,使用工厂模式可以让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一个类。这种方式使得程序更具灵活性和扩展性[^1]。 #### 统一接口管理多种实现 对于一组具有相同接口的不同实现类,在不暴露这些具体实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定义统一的工厂方法来封装对象的创建工作。这有助于简化客户端代码并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2]。 #### 需要延迟初始化的情况 有时希望推迟某些类型的构建直到运行时刻再做决策,此时可以利用工厂模式将实际的选择权交给特定条件下的逻辑处理部分完成。这样不仅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还能增强应用程序应对变化的能力[^3]。 #### 多个相关联的产品族 虽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工厂方法模式的特点,但在涉及多个相互依赖或协作的一系列产品家族时,采用类似于抽象工厂的设计思路同样有效。例如,在跨平台GUI库中根据不同操作系统定制相应的控件外观与行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4]。 ```python from abc import ABC, abstractmethod class Product(ABC): @abstractmethod def operation(self) -> str: pass class ConcreteProductA(Product): def operation(self) -> str: return "ConcreteProductA" class Creator(ABC): @abstractmethod def factory_method(self) -> Product: pass def some_operation(self) -> str: product = self.factory_method() result = f"Creator: The same creator's code has just worked with {product.operation()}" return result class ConcreteCreatorA(Creator): def factory_method(self) -> Product: return ConcreteProductA() creator_a = ConcreteCreatorA() print(creator_a.some_operation()) ```
评论 3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