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存器绝对地址操作

嵌入式系統中往往需要讓程序跳到內存的某個地址去執行,比如想讓程序跳轉到絕對地址是0x100000去執行,應該怎麼做?

這樣:

*((void (*)(void))0x100000)();

即可。

解釋一下,想讓程序跳到某個絕對地址去執行得用函數指針,這或許也是函數指針的一個妙用吧!

語句void(*)(void)聲明了一個返回值是void、無參數的函數的函數指針,這個指針沒有名字但有指向的地址。就是說地址0x100000是一個返回值是void、無參數的函數的起始點,其實就是函數名,這里也印證了函數名就是函數地址。拆開看看:

void (*)(void)0x100000

這個家伙是個指針,函數的實際地址在它指向的地方,所以需要取內容,于是就*(void (*)(void)0x100000)。這樣一來這個表達式就是這個“函數的地址了”,也就是函數名,函數名後面打個括號加上參數就行了,于是最後就是*(void (*)(void)0x100000)()。

也可以這樣理解:

首先要將0x100000強制轉換成函數指針,即:

(void (*)(void))0x100000

然後再調用它:

((void (*)(void))0x100000)();

用typedef可以看得更直觀些:

typedef void(*)() voidFuncPtr;
*((voidFuncPtr)0x100000)();

 

寫到這里我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想要讀寫絕對地址0x00001234處的數據(4個字節)咋辦?

你可能很快就會這樣做:

unsigned long *p = 0x00001234;
//
int var1 = *p;
//
*p = 0x1111;

這樣不錯,不過你為了讀寫這四個字節的區域聲明了一個指針變量,指針變量本身占4個字節,如果p以後還有很多工作也就罷了,如果它從此就不再使用了,那么這樣做就純屬沒必要,還高的變量多看花了眼,可以這樣:

(*((unsigned long *)0x00001234))

 

//
int var = (int)(*((volatile unsigned long *)0x00001234));
//
*((volatile unsigned long *)0x00001234) = 0x1111;

嵌入式系統中常用的讀寫寄存器的方法就是這樣,比如:

#define REG_1 (*((volatile unsigned long *)0x00001234))

那么就可以隨意的操作寄存器REG_1了。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解释寄存器基地址的作用。首先,用户可能对嵌入式系统或硬件编程不太熟悉,所以得从基础概念讲起。寄存器基地址是处理器访问外设寄存器的起始地址,每个外设模块的寄存器都从这个基地址开始按偏移量排列。比如,GPIO模块可能有基地址0x40020000,各个控制寄存器在这个基础上偏移不同的位置。 接下来,得说明基地址的作用。首先,统一管理,方便程序员通过基地址加偏移量找到具体寄存器,不用记住每个寄存器绝对地址。其次,模块化设计,不同外设的基地址不同,避免冲突。还有,移植性方面,如果硬件变化,只需调整基地址,不用改全部代码。 可能需要举例子,比如访问GPIO的某个寄存器,基地址+偏移量,用C语言的指针操作。还要提到内存映射的概念,处理器通过地址总线访问外设寄存器,这些地址由芯片厂商定义。 用户可能的问题:为什么不用绝对地址?回答是绝对地址难以记忆和管理,基地址加偏移更清晰,维护方便。另外,不同芯片的寄存器布局可能不同,基地址抽象层提高代码可移植性。 检查是否有遗漏点,比如基地址在数据手册中的重要性,以及调试时基地址的作用。确保语言通俗,避免过多专业术语,必要时用比喻,比如把基地址比作楼房的入口,各个房间是寄存器,偏移量是房间号。</think>寄存器基地址是嵌入式系统和硬件编程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的作用可以理解为"硬件资源的导航坐标",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理定位作用** 每个外设模块(如GPIO、UART、定时器等)的寄存器组都有一个起始地址,这就是基地址。例如: - GPIOA的基地址可能是0x40020000 - USART1的基地址可能是0x40011000 这就像给每个硬件模块分配了一个专属的"门牌号"。 2. **偏移量计算基础** 所有寄存器访问都基于这个基地址: ```c // 例如控制寄存器偏移0x00,数据寄存器偏移0x0C #define GPIOA_CRL (GPIOA_BASE + 0x00) // 0x40020000 #define GPIOA_IDR (GPIOA_BASE + 0x08) // 0x40020008 ``` 3. **内存映射管理** 现代处理器采用统一编址方式,通过基地址实现: - 0x00000000-0x1FFFFFFF:Flash存储器 - 0x20000000-0x3FFFFFFF:SRAM - 0x40000000-0x5FFFFFFF:外设寄存器 ← 这里就是各种基地址的"聚居区" 4. **代码可移植性** 当硬件平台变更时,只需修改基地址定义(通常集中在头文件中),而不需要修改所有涉及寄存器的代码。例如: ```c // 针对不同芯片只需修改这里 #define USART1_BASE 0x40011000 // STM32F1系列 // #define USART1_BASE 0x40013800 // STM32F4系列 ``` 5. **访问效率优化** 通过基地址+偏移的方式,编译器可以生成更高效的机器码。例如使用结构体映射: ```c typedef struct { __IO uint32_t CR1; // 偏移0x00 __IO uint32_t CR2; // 偏移0x04 __IO uint32_t SR; // 偏移0x08 // ...其他寄存器 } USART_TypeDef; #define USART1 ((USART_TypeDef *)USART1_BASE) // 使用时直接USART1->CR1 = 0x01; ``` 实际开发中的典型应用流程: 1. 查阅芯片数据手册获取基地址 2. 在头文件中定义基地址常量 3. 通过地址偏移访问具体寄存器 4. 使用位操作配置硬件功能 例如配置GPIO的代码实现: ```c // 定义GPIOA基地址 #define GPIOA_BASE 0x40020000 // 映射为结构体指针 typedef struct { __IO uint32_t MODER; // 模式寄存器,偏移0x00 __IO uint32_t OTYPER; // 输出类型,偏移0x04 __IO uint32_t OSPEEDR; // 输出速度,偏移0x08 // ...其他寄存器 } GPIO_TypeDef; #define GPIOA ((GPIO_TypeDef *)GPIOA_BASE) // 设置PA5为输出模式 GPIOA->MODER &= ~(3 << (5*2)); // 先清零 GPIOA->MODER |= (1 << (5*2)); // 设置为输出模式 ``` 理解寄存器基地址是掌握底层硬件编程的关键,它就像硬件世界的GPS坐标系统,让开发者能够精准定位和操作每一个硬件资源。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